第一百五十二章 禦用硯台(2 / 2)

說到這個硯台啊,它也可以稱之為研台,屬於漢族人民的傳統手工藝品,與筆,墨,紙合稱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更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在漢朝的時候皇帝劉熙曾經寫過一篇《釋名》,其中解釋道: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硯台最初就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初期的硯他的原始形態就是一塊小小的研石在一麵被磨平了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

等到了漢朝的時候,開始出現了一些裝飾,有些硯台生產者想到了可以在上麵做出一些雕刻,還能夠加上石蓋,下麵甚至可以帶上足。

而硯台的基礎形狀發生改變還是到了魏晉以及隋朝時期才開始的,當時是出現了圓形的瓷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結構在下方設置三足鼎立,不過後來又慢慢變為了多足來穩住硯台。

隨後的箕形硯台則是出現在唐朝時期,更是當時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因為其形狀看起來就像是簸箕一樣,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個稱呼,他的硯底是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著的。

再後來到了宋朝時,硯台的造型變化越來越繁多。硯台製作的材料同樣運用廣泛,其中最出名的就當屬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省卓尼的洮河硯,以及山西絳縣的澄泥硯。這四方硯台被稱之為“四大名硯”。

而王哲看中的這一款就是非常尊貴極盡奢華的禦用之物。這個硯台長度有十二厘米,大致形態是長方形的,但是有著比較多的變化。

這一方硯台是仿古青銅器之色,給人一種古舊斑駁的感覺。整個硯麵四周比較深窪,成石渠為墨池,硯麵非常平滑,寶光內蘊,渠周緣淺雕勾雲紋,雖然已經有些被水月腐蝕掉,但仍舊能夠看出來其精美程度很不一般。

在硯台四壁還刻著回紋底,其上更是浮雕伏著的螭虎,在短麵各有一隻,長麵各有一雙,從而形成兩兩相對的局勢。

最值得關注的就是這個硯台地步內凹,打窪作成三層階梯式,在中間處使用隸書刻著一首清高宗禦題詩,這首詩的內容是這樣的:“澄泥本校漢名為,滴露研末此合宜,不必劉揚征往事,可知庚許有新詞,華金早是泯陳跡,刻獸亦非出近時,曾傍宣和工字畫,如何獨昧作軍師”。

而且喬猛看到攤位上還有被遺漏的二方禦印,拿起來看了後果然上麵各自刻錄著“乾”、“隆”形成陰陽和合之式。

看著這一件古色古香的寶物,即使是不善於書法的喬猛也忍不住想要占為己有,生出一種要學習書法的極大興趣來。

但是可惜這是被王哲看中的東西,況且人家對於書法的研究可深厚多了,之前又看到過他寫的字,那真叫一個絕,與其浪費在自己手中不如成就有能力的他人。

於是喬猛還是悄悄的在王哲耳邊說道:“這件寶物可不簡單啊,如果能以低價收購的話比金龍大哥那個碗都還要賺,而且你使用起來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很有可能書法造詣再進一步。”

“當真?”聽到這樣的好消息,王哲哪裏還能不高興,尤其是這個硯台很有可能幫助自己突破書法水平上的一個瓶頸,絕對是個勁爆的大消息。

雖然不可能那麼誇張拿到這個硯台就能提升書法上的水平,但是隻要像喬猛說的那樣是一尊難得的好物件,那一定能夠讓書寫出來的墨水也沾染著古香古色的氣息,如此一來肯定能夠慢慢使得王哲的書法有所進步。

“當然是真的了,不然我怎麼可能如此肯定,而且是王哲大哥你讓我鑒定的寶物,絕對不敢出錯啊。”喬猛打著包票說道。

“好,既然如此那我們就與老板好好周旋一番,不過小猛啊,你給它的預估價是多少呢?”

王哲已經決定了這硯台必須買到手,但是還得知道它到底能夠價值多少錢,否則待會兒老板比較懂行開的價格比較高的話他又不清楚豈不是反倒把自己給坑了。

“放心吧,我看這老板也不太懂行,否則這樣的好東西怎麼可能還將硯台與禦印隨意的分開放置。這可是價值三百萬以上的寶貝啊。”喬猛小聲的在王哲耳邊說道。

聽到這裏王哲整個眼珠子都快被嚇得掉出來了,本來是猜到了價格不低的,但是當喬猛真正說出來的時候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想範圍之內。

其他人就這麼看著兩人在那裏走來走去,相互不知道在說些什,但是從表情上大致可以看出來是找到寶了,並且在商量著怎麼便宜買下來,而這件寶物就是喬猛手中的硯台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