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遇到多麼困難,都要昂首挺胸,人生就是覺醒,掌握現在。

你的目光所及,就是你的人生境界。總是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說明你正在走上坡路;總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說明你正在走下坡路。與其埋怨,不如思變。

每一次普通的改變,都將改變普通,從決心變得更好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與一個全新的自己不期而遇。隻要肯用心思考,幸福無論何時都不會辜負心地善良的人士。安靜方能更幸運。

自信心從來都不是成功的保證,雖然能夠極大地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卻難以杜絕後患。

風雲人物追求的是從容地掌握局勢,但不一定能夠成功。

計劃可行性的方法能夠離成功更勝一籌,從現在起計劃思維的方案:信心不是決定性的,但能夠成為風雲人物的必備條件。

獨立思考,能夠規避風險的良好思維。

生活的錯綜複雜,有誠信,也有欺騙,有險惡,也有善良。無論是好還是壞,這些特定的行為都不是生來就有的,並非造物主的屬性,而是頭腦思維的產物。

問題是,從小到大,多久沒有獨立思考了呢。

“吃自己的,自己的事自己幹”,意思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靠自己,你是自己人生的主力,沒必要依賴或信任別人。因為沒有誰走的路永遠是正確的,也沒有誰的智力永遠都是超前的,你所信任的人更有可能犯下錯誤,走入歧途。對於某個人、某種觀點過分信任和依賴,由於牢固的慣性,有可能根本無法意識到錯誤的發生。

依賴就是思維慣性和心理習慣的積累中逐漸形成的。

踏上社會,才是擺脫慣性和依賴的過程。

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和總結,成功人士走向了獨立,建立了自立思維。失敗者懶得思考,也不想改變,久而久之成為了一種“依賴型人格”,一種隱性又很嚴重的心理問題思考層麵的疾病。

依賴型人格主要以下原因。

在做決定或處理事情之前。征求別人的意見,否則無法邁出成功的步伐。習慣了請求強迫症,總是聽取別人的建議,結果一敗塗地。

“自己能夠做什麼?”從來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心裏也許有答案,但並不確定。從而聽信別人的意見,因此導致不可挽回的精神損失,豈不是得不償失。

“牆頭草兩邊倒”

意識和立場左右搖擺,一會倒向A,一會又支持B。其實並不缺乏能力,隻是缺乏意誌力而已,明明知道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因此就更沒必要去采納對方的一麵之詞。

性格過於軟弱,迫於別人的淫威或者純粹為了討好別人,甚至做出一些違背原則的決定。違背良心的事情並不想做,因為順從別人的意見,放棄了自己的原則。

由於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虛榮心太強,意識能力卑微,所以感到焦慮不安。由於受到了別人的否定或批評,因此心灰意冷,甚至一蹶不振,豈不是火上澆油,值得嗎。

具有依賴型的人,總是想要從旁人那裏獲得支持。但這種渴求往往是盲目感性的。總是習慣依賴寄托希望於別人,將會慢慢丟失本性,最終失去主見的“情緒化動物”。

習慣了依賴的人很可能在實際行動中吃大虧,這種情況經常給沒有防人之心的人上教訓。思考的過程當中集中注意力,不依賴別人的幫助,又怎麼會輕易地掉進別人的陷阱呢?因為依賴,所以信任,因此犯下了低級的錯誤。過度的信任需要付出代價的,隻有獨立的思考才能真正地保護自己。

長期依賴別人的主張去做事的人,通常在意識上缺乏自己的主見,缺乏主心骨,凡事靠別人拿主意,難以獨立承擔並完成計劃。

與此同時,往往很容易信任別人,更容易輕易付出自己的深度信任。

如何從依賴走向獨立

在做決定如何自立的時候,不要輕易坦然地接受親朋好友的援助,遇到問題時,學會自己拿主意,學會解脫束縛。

年滿18歲的成人,隻是在身份上拿到了自立和投票的權利,但在思維上,仍然無法獨立。

由於假獨立總是活躍在不知不覺的幻想中,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輕易地把希望寄托於假好人的身上,不覺得很悲哀嗎。

沒必要相信假好人的花言巧語,更不要妥協小人的意願。

依賴的慣性不經過意識的抵抗就輕易妥協不知不覺的行為。生活的自立很重要,思維的獨立更重要,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必須解脫不知不覺沒意識的隨波逐流。

人生漫漫,且行且珍惜。不要為旅途的美景,而耽誤了行程;更不要因為輕飄飄,而迷失了方向。意誌淡定清晰,專注自己的思考能力。

蛻變之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內心淡定才會更加豐富;思想才會更加靈活,思維才會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