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山莊位於江西吉安府境內,毗鄰贛江,背靠青峰山,當地物產富饒,民風淳樸,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清平山莊的創立者是太宗手下大將武安侯南宮佰川,一生戎馬,為太宗平定諸多叛亂,為社稷安危立下汗馬功勞,太宗知曉他醉心武學,因此在他晚年時特意恩準在此開門立派,習武修身。自從南宮一族在此開府立派,便以傳承武學為己任,招募天下可用之才,傳授排兵布陣之術,為朝廷輸送了不少有軍事才能的將領。
清平山莊現任莊主南宮靖宇,已經六十高齡,不知是此處山清水秀宜人居住還是老人家勤於養生保養得宜,這麼大的歲數竟看不到一絲老態,反而滿頭烏發、麵容紅潤,說他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也有人相信。武安侯夫人徐氏徐舜英比武安侯小十歲,乃是高祖定國將軍徐迅之後,家傳絕學月影芙蓉刀名震武林,徐夫人颯爽英姿不輸男子,在江湖上也是一段佳話。夫妻二人育有三子,長子南宮淩現居京城,替武安侯與夫人應酬周旋於功勳世家,傳遞朝廷消息和朝野輿論;次子南宮冽現居泉州,泉州的鎮海候與武安侯是世交,替朝廷鎮守東南海域,南宮冽便在鎮海候麾下打磨曆練。
南宮莊主這一生一共收了十三個入室弟子,其中前七個都是壯年時招收的弟子,現在大部分都在朝廷任職,大弟子周德興更是官居左軍都督府同知,官秩從一品,其餘幾人的仕途也比較順利,隻有三徒弟陶景民是個例外,他年輕時在榆林關做守備,恰逢那幾年元蒙人入侵中原,幾場大戰下來他傷痕累累並且丟了一隻胳膊,他心知仕途無望便解甲歸田,又回到了清平山莊,後來娶妻劉氏,生了一對兒女,日子過得也算溫馨樸實。
現在山莊的主事是南宮靖宇的第八個徒弟齊鴻軒,出身山東旺族,家中兄弟均以舉業為重,獨他一人喜歡舞槍弄棒,為了學得上乘武藝,他輾轉多時,費盡心機才最終拜入南宮靖宇門下,至此便在清平山莊紮下根來。
接下來便是張元佶、李慶陽和吳興,另外還有一個小師弟沐榮,他是開國大將沐馨的宗親,從小頑皮好動惹是生非,他父親擔心他變成紈絝子弟,遂送他到南宮靖宇門下,習武修德,不求他能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隻求他平平安安少惹事端。
山莊裏的人和事楊珞早已打探清楚,隻盼著到了地方跟柳旭的師父稟明緣由,讓他早日把那小丫頭接回去,兩人從頭來過,好好過日子。這一路上他著實忍得好辛苦。
風餐露宿地趕了幾天的路,終於在日落之前車隊回到了清平山莊,楊珞站在清平山莊大門口的時候突然有些失神,他跟隨師父靈華道長在青峰山修行時,也曾來這裏做客,還記得後山上有一汪泉水,他和山莊裏的師兄弟們經常偷偷跑過去遊泳;樹林裏設了陷阱去抓兔子和野雞,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如今想來恍如隔世。
張元佶幾人一回到自家地盤來不及洗漱,先去給師父複命。南宮莊主對這幾個徒弟能順利完成任務並且安然歸來很滿意,隻略交代了幾句,便讓他們先回去休息,並吩咐廚房準備酒席,晚上為他們接風洗塵。
到了晚上,宴客廳裏歡聲笑語,觥籌交錯,大家圍著張元佶幾人聽他們講一路上的見聞,張元佶和李慶陽都不太擅長講故事,倒是吳興侃侃而談,把大家的注意力全都吸引過去了。南宮莊主和夫人笑嗬嗬地看著這群年輕人,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般,滿心滿眼都是寵愛和關心,與這些孩子們在一起仿佛自己也年輕了許多。等到酒宴過半,南宮莊主叫了楊珞到書房喝茶,而柳旭則陪著徐夫人回房說話,兩人同時起身,楊珞飽含深情地望著柳旭,而柳旭還給他的隻有一對白眼球。
書房內,楊珞待南宮莊主坐穩後,重新上前恭敬地行了一個大禮,麵容肅整地說道:“師侄這次大難不死多虧師伯出手相救,救命之恩師侄銘記於心,日後必定加倍償還,以報師伯的大恩大德。”
南宮莊主微微頷首,說道:“你是我堂弟最放心不下的弟子,也是我從小看著長大的,你有難我豈能坐視不理?好孩子,快起來吧,坐下說話。”
楊珞又俯身拜了一拜,這才起身坐到了南宮莊主的下首,叔侄兩人喝著茶說起了閑話。
這一路上張元佶等人一直稱楊珞為石公子,他們對於楊珞的真實身份知道多少楊珞一直不清楚,心中不免有些擔心,便試探著問道:“師伯,幾位師弟是否已經知道我是‘厚德堂’的人?”
“你放心好了,你的真實身份,除了你師父就隻有我和你師伯母知道,就連我堂弟收你為徒這件事都隱瞞了下來,隻對外宣稱你曾在青峰山住過一段時間,有幸得到他的指導,而且我們打算把這個秘密一直帶到棺材裏,就連淩兒三個我都不打算透露一個字。”
南宮莊主說完看了一眼身前這個年輕人,他的年紀比自己的長子還要小上幾歲,可是經曆的刀光血影卻是比他這個花甲老人還要多上幾分,他本可以在陽光下自由行走可是卻不得不帶上麵具隱藏在黑夜之中,憑著自己的意誌和堅韌把控著最危險的野獸,想到此對楊珞不由多了幾分憐惜,歎了口氣,說道:“這些年也是難為你了,年紀輕輕的孤身在江湖上打拚,過著身不由己的日子,今後可有什麼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