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段(1 / 3)

瓜的特意把瓜切開,紅紅的沙瓤象在告訴路人:買吧,好吃,我不哄你。

再往北走,在兩條街的交叉口,有許多小吃攤。路邊放著長幾矮凳,供吃飯的人就坐。來往的人走到這裏不得不放慢腳步,吃飯的和他們停放的自行車把路給堵了。

遠遠地聽到抑揚頓挫的吆喝聲:“肉盒--熱哩嗬!”一股股香氣隨風飄散。

小吃的種類很多,把人肚子裏的饞蟲都給勾出來了。

往東拐一個彎是蔬菜市場,櫛比排列著菜攤,滿目青翠。在這裏,四季的蔬菜都能買到。如果想買便宜些的菜,就往比較偏僻的地方走。那些三輪車上隻擺了兩三樣或一兩樣,穿著粗樸,模樣厚道的就是菜農了。在他們那裏買菜,不用擔心不夠稱。看見稱“不喜歡”時,他們會很大方地抓一把添上。但他們之中也不乏狡黠之人,用藥水把西紅柿染紅,或把蒜苔放在水裏浸泡以增加重量。世風如此,這些憨厚的菜農也難免“與時俱進”了。

青梅走到一個魚攤前。看見魚販把幾條活魚稱了,舉起一根木棒“叭叭”幾下把魚打昏,然後拿起鐵刷子“刷刷”除鱗。青梅的心被猛地揪了一下,調過頭去,仍感到心驚肉跳。她家極少吃魚,一是不忍看宰魚,二是擔心被宰。

她走到一個賣活雞的攤位前,跟一個熟識的中年女人打招呼。雞籠邊掛著兩杆稱,她知道哪杆是足兩稱,哪杆是九兩稱。賣活雞活魚的通常用的是九兩稱。為此她曾經給報社寫過一封讀者來信。稿子發了,卻如泥牛入海。但是這個女老板對她卻例外。因為青梅是老主顧。憾憾愛吃雞。

那女人在這個市場賣了十幾年雞,青梅覺得她算個實誠的人。開始她用的也是足兩稱。然而不久她便換了稱。人家用九兩稱,要價低,她不缺斤短兩,自然要價高些。然而被宰過的雞誰知道它原來的重量呢?顧客不知情,自然擁向那些價低的攤位。

“人家都是這樣,咱不這樣,不掙錢。”那女人無奈地對青梅說。

青梅來買雞,她用的大多是足兩稱,一斤比別人貴一毛錢。有時也用那杆九兩稱,但總要減去十分之一的重量。

“我用這個稱誌,你看,四斤。我再用那個稱誌誌,你看,三斤九兩。雖說每斤貴一毛錢,可最後還是便宜一塊二。”那女人曾給青梅這樣比較。

賣豬肉的比過去少多了。現在買肉的都跑到專賣店或超市買放心肉去了。一塊塊掛在鐵鉤上的豬肉上麵蓋著藍色的章,字跡模糊不清,不知道是合格還是不合格。有人說:賣肉的,連他親爹也吃不夠他的稱。這話現在過了時。賣肉的不比賣活雞活魚,一經宰殺“死”無對證。但是,一不留神,極容易買到老母豬肉或注水肉。青梅就吃過這方麵的虧。

以前青梅每次從這裏經過,老遠就有一個粗短肥碩的女人熱情地招呼她:“今兒的豬可不是吃飼料長大的,是鄉裏人自己家喂的,吃糧食喝惡水長大的,這肉可香了!你嚐嚐?”

青梅這時候總是會覺得機會難得,不由自主就會錢包大開。還常常給她媽送去一塊。

她媽總是笑她:“傻孩子,人家哄不死你!”隨即沉下臉來,訓斥道:“俺這麼多人,讓你給俺買肉?你有多少錢?以後你別往這兒送肉了!”

然而那肉吃起來並不感到格外地香。下一次碰見同樣的招攬,她還會不由自主地買。

“你看,一斤多,按一斤算,我多給你一點,不說了。”那女人常常這樣很大方地說。

有一次青梅回了一句:“你一點兒也沒多給,你的稱有盤。”

胖女人說:“可我也沒少給你。”

第1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