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裏,我一直致力於分析人們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並將之整理為一種成功哲學,以期對那些既沒有意願也沒有機會做這種研究的人有所幫助。
這項工作始於1908年,起因是我和已故的安德魯·卡耐基先生的一次會麵。我坦率地告訴卡耐基先生,我想進法學院讀書,並且已經想出了支付讀書期間生活費用的辦法——我打算去采訪成功人士,找出他們成功的秘訣,並將我的發現寫成文章,向雜誌社投稿。在我們的初次見麵即將結束時,卡耐基先生說想給我一個建議,問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將之付諸實施。我回答說,自己唯一不缺的就是勇氣,無論他樂於提出什麼建議,我都願意竭盡全力去實施。
於是,他說道:“你想寫成功男女的故事,這個主意值得嘉許,盡管去做吧,我無意阻止你,但我必須給你一個忠告:若你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具有永恒的價值,不僅有益於當代,而且能造福子孫,那麼,你隻有既花時間去探索成功的全部原因,又努力去發掘失敗的全部根源,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在這個世界上,無數的人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一無所知。我們的中小學和大學幾乎什麼都教,就是不向學生傳授個人成功的法則。他們要求青年人在學校裏花4~8年的時間學習抽象的知識,卻不教他們在掌握這些知識後如何去運用。
“這個世界需要一套實用易懂的成功哲學。它是由人們在‘生活’這所偉大的學校中曆練而得來的實際知識構成的。在整個哲學領域,我沒有找到任何哲學跟我設想的這種哲學有哪怕一絲一毫的相似之處。能教導人們生活藝術的哲學家寥寥無幾。
“在我看來,眼下就有一個機會對像你這樣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提出挑戰,但光靠雄心還不足以完成我提出的這項任務。做這件事的人必須兼具勇氣和毅力。
“這項工作需要至少二十年持續不斷的努力,在此期間,從事這項事業的人將不得不靠其他辦法養活自己,因為這種研究起初根本不賺錢;而且,一般說來,那些以這類工作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的人,差不多要等到死後一百年,其辛勤勞動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
莎倫的評注:……二十多年的艱辛努力,沒有報酬,還有可能得不到承認!麵對這樣的“建議”,你會如何回應?就像希爾在下麵說到的那樣,他接受了卡耐基先生的這個挑戰,並帶著卡耐基先生為他寫的引薦信,開始采訪那個年代的巨人們:西奧多·羅斯福、托馬斯·愛迪生、約翰·洛克菲勒、亨利·福特、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金·吉列(吉列安全剃須刀公司的創始人)等。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他的事業隨著幾本著作的出版而達到頂峰,其中有八卷本的《成功法則》和《思考致富》。《思考致富》被世界公認為個人發展領域的開山之作,此書提出了幾乎所有的成功法則,時至今日,這些法則依然是個人發展領域的權威大師們傳授成功法則的基礎。就像希爾自己所說的那樣,《思考致富》一書從形成到出版的過程本身就是對他所揭示的成功法則的一種探索。這可能是說,《戰勝心魔》的手稿寫於《思考致富》出版後一年,因為這本書展現了希爾遭受的挫折和他的“另一個自我”帶來的啟示,以及他如何戰勝挫折,並成功運用他在《思考致富》一書裏所描述的那些原則。《戰勝心魔》將為我們展現希爾的精神覺醒,以及向每個人說明如何從他與魔鬼的鬥爭中學習經驗。
“如果你承擔了這項工作,你就不僅要采訪那些取得成功的少數人,也要采訪那些失敗了的大多數人。你要仔細分析成千上萬個被歸為‘失敗’的人,而且,我所說的‘失敗’的人,指的是那些在生命即將翻過最後一章時,因為沒有達成自己決心要實現的目標而深感沮喪的人。盡管聽起來有點矛盾,但事實上,你從失敗之中學到的成功之道,要比從所謂的成功中學到的更多。失敗能教會你不該做什麼。
“如果進展順利,等到這項工作即將結束之時,你會獲得一個或許令你大吃一驚的發現:導致成功的因素並非來自人自身以外,它是一種蘊藏在人們天性中的無形力量,而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這種力量可以稱為‘另一個自我’。值得注意的是,這‘另一個自我’很少發揮作用或讓我們感覺到它的存在,除非在異常危急的時刻,人們因為麵臨逆境或暫時的挫折,而被迫改變他們的習慣並思索該如何擺脫困境。
“個人經驗告訴我,當一個人遭遇被他叫作‘失敗’的那玩意兒的時候,正是他離成功最近的一刻,因為隻有在這種時候,他才不得不思考。隻要他能正確地、不斷地思考,他就會發現,所謂失敗,隻不過是一個提醒他用新計劃或新目標重新武裝自己的信號。大多數真正的失敗,都緣於人們在自己頭腦中自我設置的限製。如果這些人有勇氣再往前邁一步,他們便會發現自己所犯的這個錯誤。”
莎倫的評注:“大多數真正的失敗,都緣於人們在自己頭腦中自我設置的限製。”消極的思維定式和自我懷疑,是成功路上的主要阻礙。目前這場經濟衰退,使許許多多一輩子“事事都正確”的人有生以來第一次在經濟上麵臨嚴重的困境。最近的經曆造成了他們心中的恐懼感和自我懷疑,這成為妨礙他們東山再起的最大障礙。你被目前這場經濟衰退擊倒了嗎?自我懷疑與自我毀滅是否阻止你追求自己的夢想了?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嗎?希爾在《思考致富》一書中,講述了淘金者R.U.達比的故事。當達比的那座富饒的金礦看起來要枯竭時,他灰心喪氣,把金礦的所有權賤賣給了鎮上的拾荒者。拾荒者請來了幾個專家顧問,他們發現,達比原本會重新發現礦脈的——隻要他再挖三英尺。假如達比堅持下去,他就會發財,但是,他放棄了追求,拋棄了夢想——在他離金礦隻有三英尺的時候。不過,達比並沒有被自己的錯誤壓垮,而是從這個經曆中吸取了教訓,轉而建立了一個保險業的帝國。在你距離金礦隻有三英尺,即將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你會放棄自己的追求嗎?(在《離金礦隻有三英尺》一文中,你會看到許多當代的成功人士是如何在困境中堅持不懈的。)
開創嶄新的人生
卡耐基先生的話重塑了我的整個人生,並在我心裏種下了一個熾烈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斷鞭策著我,盡管我對他所說的“另一個自我”究竟意味著什麼隻有一點點模糊的認識。
在研究成功原因和失敗根源的日子裏,我幸運地得到機會,對25000多個被歸為“失敗”的人和500多個被認定為“成功”的人進行了剖析。在很多年前,我才第一次見到卡耐基先生提到的“另一個自我”。就像他說的那樣,我是在兩次人生重大轉折後才發現這“另一個自我”的,兩次轉折都包含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讓我不得不思考擺脫困境的辦法。
我希望自己能不說“我……我……我”,就能把發現“另一個自我”的過程描述出來,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發現是從我的個人經曆中獲得的,無法與之剝離。為了向諸位讀者講個清楚明白,我得先回溯到這兩次重大轉折的頭一次,把發現“另一個自我”的過程一步步地呈現給諸位。
我花費數年時間做研究,積累了必需的資料,並從這些資料中整理出了“成功的十七條法則和失敗的三十個主要原因”。我誤以為自己已經完成了任務,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個人成功哲學。事實上,我的工作非但沒有結束,反而剛剛開始。總結出“成功的十七條法則和失敗的三十個主要原因”,隻是為這套哲學建立了骨架,而骨架必須由血和肉也就是實踐和閱曆來填滿。更為重要的是,這套哲學必須被賦予一個靈魂,唯有如此,它才可能激勵男男女女在遭遇困難時不被擊倒。
後來我發現,這個還沒有被加上的“靈魂”,隻有在我經曆了自己人生的兩次重大轉折,我的“另一個自我”現身之後,才會出現。
誤以為完成任務的我決心投身商業與專業領域,將自己的興趣和可能擁有的一切才華轉化為金錢。我決定從事廣告業,並成為芝加哥拉薩爾函授大學的廣告經理。第一年事事順風順水,但到了年底,一種極其厭惡這份工作的情緒控製了我,於是我辭了職。
接著,我和拉薩爾函授大學的前任校長一起進入連鎖店行業,成了貝琪·羅斯糖果公司的總裁。令人遺憾的是——或者隻是當時看來令人遺憾——我和生意夥伴發生分歧,因而放棄了這份工作。
從事廣告業的誘惑依然在我血液中流淌著,我又一次順應這種誘惑的召喚,組織了一家教授廣告和推銷技巧的學校,學校隸屬於布萊恩特和斯特拉頓商學院。
學校運營良好,很快便開始盈利,就在這時,美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內心有著一個任何言語都無法描述的強烈願望,這個願望驅使我離開學校,轉而效力於美國政府,並直接聽命於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一個運營狀況良好的企業就這樣解體了。
1918年的停戰日,我開始出版《黃金定律》雜誌。盡管那時的我連一分錢的本錢都沒有,雜誌卻發展迅猛,全國發行量很快逼近50萬份,第一年就賺了3156美元。
莎倫的評注:為了讓大家有個明確的概念,我們按照美國勞工統計局編製的年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換算,1918年的3156美元,相當於今天的45000美元;而按照人均名義GDP來看,則相當於202000美元。這對於一個剛剛開辦一年的雜誌來說,是不錯的利潤……尤其是當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雜誌都會失敗,甚至連成功的雜誌也要三到五年才能盈利。
幾年後,一個經驗豐富的出版商告訴我,任何一個對出版與發行全國性雜誌有經驗的人,在手頭資金不到五十萬美元的情況下,都不會考慮創辦這樣一本雜誌。
我和《黃金定律》雜誌注定要分道揚鑣。雜誌越是成功,我內心就越感到不滿足,直到最後,生意夥伴們帶來的瑣碎煩惱越積越多,於是我幹脆把雜誌送給他們,自己離開了。這麼做等於主動放棄了一小筆財產。
莎倫的評注:這僅僅是希爾熱愛的雜誌事業的開端。《黃金定律》雜誌之後,希爾接著出版了《拿破侖·希爾》雜誌。後來,他成為《成功》雜誌的編輯,這本雜誌至今仍在出版。
接著,我組織了一家培訓推銷員的學校。我的第一項業務,是為一家開連鎖店的公司培訓一支三千人的銷售隊伍,我能從每個完成課程的推銷員身上賺到十美元。不到六個月,這項工作就為我賺到了不止三萬美元的淨利潤。如果用金錢衡量的話,我的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內心再次感到“煩躁不安”。我不快樂。日子一天天流逝,一個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晰,那就是,不論賺多少錢,都不能令我感到快樂。
沒有任何合理的理由,我就這樣放棄了這份本可以輕鬆帶給我豐厚報酬的職業。朋友和生意夥伴都直言不諱地說我瘋了。
坦白地說,我也覺得自己瘋了,但我似乎對自己無計可施。我在尋找幸福,但還沒有找到——至少,這是我為自己的反常舉動找到的唯一解釋。哪個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呢?
莎倫的評注:“我內心再次感到‘煩躁不安’。我不快樂。日子一天天流逝,一個事實變得越來越清晰,那就是,不論賺多少錢,都不能令我感到快樂。”幾年前,我也可能會寫出這樣的話描述自己當時的處境,但當我采取行動,離開了那份報酬優厚卻與我的個人追求不再一致的工作後,一扇扇全新的機會之門便向我敞開了。結果證明,那是我職業生涯中所做的最好的決定。你是否記得在你人生的某個階段,你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盡管別人都質疑你的決定,但你明白自己是正確的?
那是1923年暮秋。在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我發現自己一籌莫展——我沒有錢,更糟的是,我連一個怎麼擺脫困境的計劃都沒有。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因為缺錢而覺得束手無策。
以前我也經常囊中羞澀,但從未淪落到連基本生活都難以維係的地步。這種狀況把我嚇暈了。我心裏似乎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又該做什麼。
我想出了十幾個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案,卻又一一否決,因為這些方案不是不切實際,就是無法實現。我感覺自己就像個在叢林裏迷了路卻沒有指南針的人,每次嚐試走出困境,都被帶回原點。
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裏,我飽受人類最糟糕的惡習——優柔寡斷——的折磨。我知道取得個人成功的十七條法則,卻不懂得該怎麼運用!我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人生的一個危急時刻。人生中有若幹個這樣的危急時刻,卡耐基先生曾經告訴我,有時人們正是通過這些關口,找到了“另一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