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忙低頭認錯,誠懇接受司馬懿的批評。
“子上也老大不小了,怎麼還咋咋唬唬的呢,你都十五歲了,再過一陣子,你也要成家了,是該有些大人的樣子了啊,就這樣小孩脾性,日後誰放心你能立起來呢?”司馬懿絮絮叨叨念叨著二子,心裏跟明鏡似的清楚:臭小子,都十五了還莽撞至此,這冒失半真半假,再藏拙可就太過了,真當你親娘和親哥是傻子嗎?
張春華無所謂道:“沒事的,我自有辦法查到幕後主使,這些人死了就死了吧。子上才十五,仲達對他要求別太高嘛。”誰還沒年輕氣盛的時候,她以前不也是莽莽撞撞的,到現在也沒聰明到哪兒去。
因少時的莽撞與吃到的教訓太深刻,張春華至今還是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個笨蛋,她願意去傾聽聰明人的主意,但她又是個梗脾氣的笨蛋,所以一旦自己拿定主意,除非聰明人說出有理有據的道理來,否則輕易不會動搖她的決定。
鬼將們可不知道張春華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就連曹操,在私底下與荀彧聊天時會讚揚秋實的眼界與謀略。“秋實性子豁達,知道難得糊塗,登上帝位以後,還能保持本心,願意傾聽,善於納諫,明辨是非。朝野之中,也曾有觸怒孤的反對者,孤身居高位,殺伐果斷,卻也落下了獨斷自剛的名聲。孤原以為秋實脾性暴烈,最是不耐煩這些文人酸儒,她能忍耐到現在,實在難得。”
張春華可不是真的忍耐了文人酸儒,她最喜歡做的就是打臉了,直接殺死哪有正麵打臉令人感到愉悅和爽快?
反對她通過考核選納人才的,真材實料如何,來考考就知道了,成績是最直觀的。
同樣的經義,為何別人家的子女能夠考出好成績,你家號稱大族卻沒有能拿得出手的小輩?
歧視女子出來做事,認定女子不安於室是禍根,在家相夫教子的女子才是好的,日後別人家的閨女眼界寬廣有更多機會去學習,去結交才女,你家的閨女隻能在內宅裏做個短視的婦人。
這些潛移默化的效果,一年兩年體現不出來,可是五年,十年以後,整個天下,尤其是洛陽帝都,都會是不同的風貌。
張春華並沒有因自己是女性掌權而偏袒女子勝過男子,她所給予的是最大限度的保護,以及力所能及的公平。
而士人們也不得不承認,有些官職,心思更為細膩的女官更適合來擔任,犯錯的幾率也更小。
張春華這話一說,司馬懿又要悄聲嘀咕“慈母多敗兒了”,而他們夫妻兩人,真正縱著司馬昭的還不知道是誰呢!
司馬懿說道:“秋實十一歲為將,十二歲帶兵打仗,十五歲遠征烏桓,十八歲做一州之牧,十五歲,不小了,若昭兒還是像以前這樣渾渾噩噩混日子,等他到了我們這個年齡,極有可能會一事無成,說不定到那時候他還會怨我們。”
司馬昭忙叫道:“什麼叫一事無成了,我也是很聰明的,我沒渾渾噩噩度日,更不會在以後怨阿父和娘親。”
然而他確實,至今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司馬昭原先覺得自己就這麼做個閑散紈絝子王爺也挺好,他兄長才能出眾,對他又好,日後吃香的喝辣的,日子過得美滋滋。
而司馬懿則認為,幼子天賦不比長子差,放著一個好苗子就這樣整日裏混混,太可惜。
張春華對此心大的很:“以後想做什麼,到了歲數自然就會想通的,我當初不也渾渾噩噩,剛開始是想救出阿父阿娘,後來是想要不被拘束在後宅,至於對天下,對黎民,也是後來遇上的人,遇上的事,我才有了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