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既然如此奧妙,那麼佛教對命運有什麼看法呢?以下分為四點來說明:
(一)佛教認為命運不是定型的,命運是可以改變
佛教雖然也講命運,但是有別於外道機械性的宿命論。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空無自性,命運也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性,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改變,像小沙彌增長福壽,就是有名的例子。
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師父,一天在禪定中知道自己疼愛的徒弟隻剩七天的壽命,心想:“這麼乖巧的孩子隻剩七天的壽命,真是太不幸了!將真相告訴他,他小小的年紀,怎麼承受得了這樣的打擊呢?”
天一亮,師父將小沙彌叫到跟前說:“你好久不曾回家看望父母了,收拾行李回去和父母聚一聚吧。”
不知情的小沙彌雖然感覺到師父的異樣,還是高高興興地拜別了師父回家鄉。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七天後,小沙彌平安地回來。阿羅漢驚訝地問:“你怎麼好好地回來了?你這一路做了什麼事嗎?”
“沒有呀!”小沙彌迷惑地搖頭回答。
“仔細想想,有沒有看到什麼?做了什麼?”師父不放鬆地追問。
“噢,想起來了。回家的途中,我經過一個池塘,看到一群螞蟻被困在水中,我撿了一片葉子,把它們救上了岸。”小沙彌如實地回答,烏黑的眸子,散發著喜悅的光芒。
師父聽了之後,再以神通觀看徒弟的命運:這個孩子不但去除了夭壽之相,更有百歲的壽命。小沙彌的一念慈悲,不但救了螞蟻的性命,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除了慈悲能改變命運,修福也可以轉壞命為好命。有的人認為自己罪障滔天、惡貫滿盈,永遠無法扭轉命運。其實不然,佛教認為再深重的惡業也可以借著廣植福德加以改變。
普賢十大願中說:懺悔業障。懺悔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改變命運的法門。所謂“隨緣遣舊業,更莫造新殃”,摯誠懇切的懺悔能去除我們煩惱的汙垢,把原本無染的清淨自性心顯現出來。因此佛教非常注重懺悔法門,如慈悲水懺、梁皇寶懺、天台的三懺,都是曆代大德為我們敷設的方便法門。
不好的命運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改變,反之,好的命運若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二)佛教重視宿命,但是佛教更重視未來的命運
佛教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佛教雖然重視過去的命運,但是更注重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因為過去的宿業已然如此,縱然再懊惱,也無法追悔;而現在和未來的命運卻掌握在我們的手裏,隻要我們妥善地利用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前程仍然是燦爛的。因此,佛教不沉溺於對過去命運的傷感,而積極追求充滿無限希望的未來命運。
如何把過去坎坷的命運改變成未來美好的命運呢?那就要實踐改性、換心、回頭、轉身的功夫。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如果能將難改的性格改變過來,把暴躁的脾氣改成柔和,把孤僻的性情改成隨緣,命運一定隨之改觀。現在醫學發達,有人得了心髒病,換個心髒,仍然如生龍活虎般充滿活力。我們的心髒壞了,固然要動手術換掉,智慧妙心壞了更應該改換,把壞心換成好心,把惡心換成善心,把邪心換成正心,才能延續生命,常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