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寒食清明(一)(1 / 2)

大夥聽說剛公子從縣裏回來了,接二連三來探聽消息。

江濤給老伯、老大和允兒如數付了工錢,托他們連夜到各家各戶去發放,自然皆大歡喜。

明兒個就是萬眾期待的寒食七日小長假了。

在咱大唐的八大節日裏,寒食地位如何,有詩為證:

天運四時成一年,八節相迎盡可憐。

秋貴重陽冬貴臘,不如寒食在春前。

寒食節風俗,又有詩雲: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前五日禁煙火,第六日清明當天取新火、上墳。普天之下都這麼做,連當今萬歲爺都不得不隨了這個俗,還特意給文武百官放七日假,真該山呼萬歲。

幾日不動煙火,並不是說人間沒了煙火,人情一日不食則饑。熄了火,當然隻能吃冷的了。尋常百姓,家家戶戶提前忙乎著備足幾日的涼食。

“允兒,你去瞧瞧木盆裏泡的甜杏仁和麥子。泡了一夜咧,把皮子搓掉,娘教你煮醴酪。不會煮醴酪,往後你咋伺侍奉公婆哩!”

“娘,你又說這哩!”

允兒努努嘴巴,不情願地應承著做。

“記住,皮子要搓幹淨,要不做出來的醴酪成色口感都不好哩。”

大娘一邊將白白淨淨的杏仁麥仁倒在一個小石臼裏搗碎,一邊叮囑著允兒。她用手護著石臼沿,一手抓著小石杵耐心地搗著,不一會兒便出了乳白的漿液。

她將這汁液過了一遍紗羅,濾除渣子,倒入鍋中。

“要掌握好火候,中火去熬。火太小,出不來味;火太大,就容易糊了。”

“曉得了,娘。”

“可千萬不能糊咧!要不然,到了婆家會挨擀麵杖的!”

“娘,求你別再成日價公婆公婆的哩!”

“哎,我問你,這次你和剛公子進城,他給你沒說啥吧?”

“他能說啥哩?”

“娘是說你們這趟去縣裏,晚上又沒回來,咱村子裏長舌的人會說閑話的。”

“哎呀娘,他們愛說啥說去吧,你信哩?反正我和剛大哥又不是別人,他能把我怎麼樣咧!”

允兒用手指絞著自己長長的辮子稍,癡癡地看著灶膛裏竄動的火苗。

“嗬,這丫頭,嘴咋這麼強!娘給你提個醒兒還不成?”

鍋裏發出了“嗶嗶啵啵”的聲音,大娘趕忙澆滅灶膛裏的火。調上兩碗準備好的麥芽餳,用擀麵杖在鍋裏一圈一圈地攪,熱氣蒸騰。

大娘做的醴酪不稀不稠,在南山岔小有名氣,年年有新媳婦向她學手藝。

往年,人家的巧媳婦還會把煮雞蛋雕成花,染上色,拿來同大娘換醴酪吃,因此今年的煮雞蛋準備得略微少了些。

三個攢勁後生飯量大,再加上要幹農活,所以涼麵餅索性做了整整一笸籮。

江濤也想著露一手。他用老二從山裏掏來的野蜂蜜摻水和麵,搓成麻花辮,油炸至金黃香脆,做成了升級版的環餅。

允兒說剛大哥做的餅比娘做的還好吃。

西山鹽坊煮完最後一鍋精鹽,灶膛也得歇火五日。鹽灶歇火,人可閑不了,趁這幾天,各家得栽瓜點豆,忙完田裏的活兒是正經。

一大早,老二就趕著一大群羊準備上山。

江濤趕忙攔住他:

“二哥,把母牛也拉上,讓它啃啃青草補補營養。我看這牛犢子差不多五個月了,種田還是用倆毛驢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