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江濤突然間發現自己具有了一種預知未來的特異功能,也許讀者朋友們會說雲上元寶又開始“瞎掰”了。
瞎掰就瞎掰唄,主角江濤這幾日偷偷研究古董,還真給咱整了一款“瞎掰”。
這事得從前頭說起。
前不久,江濤班門弄斧,從張有年家搞到了一冊《張氏木經》。這古董裝幀雖有些超前(那時的書一般來說還都是卷軸,線裝書冊估計還沒有問世),但內容卻如同武林秘籍《葵花寶典》一般深奧玄妙。
夜深人靜,江濤悄悄拿出《張氏木經》秉燭夜讀。正所謂青燈黃卷,這“黃卷”紙張都朽了,就像是迷失在一本書中過了幾十年的枯葉。
最近天幹物燥,連這古書也都分外幹脆易碎。因此,江濤隻能小心翼翼地翻開封麵,窺視扉頁的秘密,至於後麵的還得等老天降了甘霖才敢翻開。
他打開這本古書時的心情,期待中又激動,激動中又有幾分惶恐,猶如盜墓者正在打開古墓裏一個鏽跡斑斑的寶箱。
“第一章:木作入門:瞎掰。”
“瞎掰”,這是啥玩意?名字蠻有意思的嘛!
仔細一讀,他恍然大悟,所謂“瞎掰”,不就是後世人所說的“魯班枕”!據說這玩意是木匠的祖師爺魯班同誌發明的。
寫這書的人挺有意思,他怕後世人看不明白,還用了傻瓜模式。作者應該是張有年的老祖宗,多少輩祖宗已經很難說得清楚了。這事還得抽空問問張有年,捋一捋他們的世係家譜。
對於瞎掰,書中不僅做了簡明的圖示,分步介紹了這玩意的做法,而且還進行了簡明扼要的闡釋,闡明了其中的哲學思想、基本原理。
說瞎掰的製作工藝精細複雜,要經過鋸、刨光、磨、鑽、鑿、摳、雕花、上漆、打蠟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製作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補缺”,一鋸下去,兩個麵應相互蘊合,天衣無縫;或是一鑿下去,一舉兩得,既得是卯又得是榫。
看似其一,關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關聯,妙合無垠。兩塊木頭裏蘊藏著陰陽相生、動靜互補的樸素哲學。
江濤早已是金城小有名氣的“剛木匠”,我們不要忘了他在黃河邊打造的大筒車,如今已漸漸成了咱金城的地標性建築。用時髦點的話來說,就是城市名片。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什麼也是瞎掰。剛木匠一看就懂。他琢磨著,這玩意應該是“魯大師”(這裏指木匠的祖師爺魯班,而非給您的電腦cpu測溫度的那位老爺爺)在無聊時拿著鋸子、鑿子玩時靈感乍現的傑作吧?
大概此作品一經問世,便被冠以“瞎掰”之名。因為我們閉上眼睛都能將其“掰”來掰去,一會兒掰成個木枕頭,墊在頸子下麵,躺著看抖音;一會兒又掰成個小板凳,坐在屁股下麵,坐著下圍棋;如果您有雅興,此物亦可陳列於幾案之上,成為高雅的木雕工藝品。
說到這兒您可能會說,這不就一變形金剛嗎?對,全手工打造,綠色無毒無汙染。
不過魯大師就是魯大師,他將自己的這件小作品用在了考場上。在以後收徒弟時,此物居然成了木作入門考試的必考科目。這可將一大批心不靈手不巧的“魯粉”們拒之門外,讓他們對於木匠這一為世俗所不齒的賤業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