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森大人的“廿四小夯土作法”來自於他多年的築城實踐,在工部營建項目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人稱“祁氏土作法”。
大硪“座山雕”每個工地上隻配發了一台,用來拍底。工序一道接著一道,一道催著一道。拍底完工處,抬筐子的,背背簍的,挑擔子的,早已經將檢驗合格的灰土從頭頂嘩嘩嘩傾瀉了下來。
下麵的人忙著用灰耙將灰土摟平,讓人擔心他們會被這鋪天蓋地傾瀉而下的灰土活埋掉。祁森大人測量著灰土層的厚度,叮囑跟在身後的江濤道:
“頭層灰土,四寸為宜。超過這個數,打拐子就不能打瓷實了!”
江濤是個好學的後生,最大的優點是謙虛謹慎。他聆聽師父教誨,用心觀察思考,將這些都牢記在心。
緊接著,隻見數十名光著腳片子的勞力排成一列,將已經摟平的灰土踩來踩去踩了兩遍。師傅說這叫“納虛”,是用人的腳掌將灰土初步攘平。
“祁氏土作法”本名為“廿四小夯土作法”,顧名思義,每一個作業麵要打二十四拐子,前後總共要二十四道工序。聽了師父祁森的介紹,江濤這才恍然大悟。
為何土築的城牆能夠數百年巍然屹立,甚至前年不倒,原來奧秘都在這夯築的每道工序裏!
“納虛”之後,緊跟著的是幾撥手提拐子(夯土用的小圓石頭杵子)的攢勁勞力。他們分為三撥,分別負責“衝海窩”、“築銀錠”和“剁梗”。這可不僅是重體力活,而且還有技術要求,不是每個人都能幹的。
師父祁森二話沒說,脫掉靴子,挽起褲管,擼起袖子,提起拐子,先來一通示範。隻見他紮好馬步,上身鉚足了勁,猛地一提石拐子,隨後喉嚨裏自然發出“哼哼”聲。噗噗噗,拐子像雨點般砸在灰土上,眼前立馬出現了分布均勻深淺一模一樣的小圓窩。
數一數,不多不少,一個方陣二十四個窩。役夫們驚歎不已,有幾個後生已經等不及了,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江濤首先想到的是武林高手,師傅這拐子功夫毫不亞於舞刀弄棒者!
他正在想著武林高手們打打殺殺的各種絕招,卻見祁大人將拐子扔了過來,道:
“徒兒,接拐!為師剛才示範的,你可看清楚?”
江濤慌忙伸手,好在抓住了拐子把,拐子頭差點砸到自己的腳麵上。
這拐子提起來也不怎麼重,可使起來,江濤才發現力不從心。拐子落地的點,你心裏明明想得好好地是這個點,結果落下來卻常常偏離位置,打出來的拐子窩顯得歪歪扭扭。一看都是小白所為。
圍觀的後生們哈哈大笑,江濤一陣臉紅。師父祁森笑眯眯地說:
“徒兒,不要緊,為師剛開始也是這般。打得多了,自然會上手,熟能生巧嘛!難得的是你初次打夯,就能夠盯住點,沒有亂了陣腳!”
江濤也不知道他在哪兒打過這拐子,他確信無疑自己打過這玩意,而且同祁師父的這些打法十分接近。
打拐子讓江濤領略了咱師父“祁一錘”的本事,他心說師父的外號應該叫“祁拐子”才對呢!
提拐子的後生們一個個模仿一遍,有幾個當場被淘汰。最終,祁師父選出了三十六名拐子手,分為三撥,分別行頭夯、二夯和餘夯。
頭夯與二夯的二十四人,兩人一組,麵對麵配合打窩子。他們兩人為一班,班班輪番上陣,人歇夯不歇。
祁森大人手提一根長棍子,一邊喊著數,一邊監著工。這場麵真讓人熱血沸騰,大夥兒雖然汗流浹背,卻也心情暢快到了極點。
不知不覺,太陽曬得人頭都發暈。午時已到,隨著祁森大人一聲“收工”,各路大軍彙合成人流,開赴營地吃飯修整。
“土行孫”與祁森大人今天都顯得異常開心,也許是因為憋悶了那麼長時間,今日才得以釋放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