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全麵推進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公報》,將全麵推進中德戰略夥伴關係。公報中,德國表明積極支持歐盟盡快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你看《第一財經日報》的標題是“德國首次提出支持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還有《證券日報》說“德國敦促歐盟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那麼實際的情況呢?如果大家去看德國聯邦政府的新聞通告,就會發現德國非但沒有承認,反而是堅決反對承認。我們看下德新社的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怎麼說的?她說,目前對歐盟而言仍沒有可能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同我們溫家寶總理會晤後,有媒體就問默克爾中國是否能夠得到市場經濟地位?她的回答是什麼?她說:“我相信,我們還沒有到達這一步,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市場準入等問題還有待澄清,我們必須能夠確信,不發生歧視現象。”不過鐵娘子口中的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市場準入可不是一般的問題。她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德國必須保護知識產權,中國不能用市場換技術。此外,市場準入她指的是準許德國人進入中國的政府采購清單,以及允許德國公司進入中國的自主創新領域。也就是說,他們要的,我們都給了,但是我們要的,他們現在還給不了。真正是可惡至極,欺人太甚!

但是我們卻激動得不得了,我們說什麼呢?說這個公報是中德之間的第二份聯合公報。德國的外交部網站上是提供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四種語言服務的,而我們之間的這份“重要”公報卻隻有德語版本。而德新社的報道更是非常隨意,非常的輕描淡寫,隻是說在一份聯合公報中雙方稱“德國將為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繼續做出積極努力。中國將就這一問題同歐盟繼續展開頻繁對話”。這顯然隻是一個外交辭令嘛,德國根本沒有做出任何承諾。但是我們中文版的公報裏對應的說法是什麼呢?說“德方將積極支持歐盟盡快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將與歐盟就此繼續對話”。我搞不清楚,這到底是我們的翻譯搞錯了呢,還是在有意誤導群眾?

問題是對話並不等於承認,也不等於有任何承諾。因此,德新社的說法是,默克爾說,如果中國對此采取相應措施,她將為達成“公平、目標明確的談判”而做出努力。但是,從巴斯夫的架勢來看,你覺得他們真正給我們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又要收取多少額外的買路錢呢?就算是德國給了我們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我們得到的實惠也比不上德國得到的實惠。各位讀者不要忘了,德國在2003年以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英國《金融時報》就報道說,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地區的需求依然疲軟的背景下,德國製造商認為,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不斷加速的複蘇,是由中國推動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德國2003年出口雖然下降了18%,但對中國的出口卻上升了7%。中德雙邊貿易額1057億美元,相當於中歐留易的四分之一。就拿紡織行業來說吧,全世界的紡織業幾乎都在中國,但我們中國的紡織機械是從哪來的?我告訴你,幾乎完全來自於德國。像我們經常聽到的中國服裝品牌,什麼利郎、杉杉、雅戈爾,等等,它們的機器設備很多都是來自德國的。即使在2009年,德國出口到中國的紡織機械也達6.28億歐元,是第二大市場印度的4倍。還有製鞋行業,中國是鞋類產品的最大出口國,歐元貶值、人民幣升值之後,我們56%的企業瀕臨虧損;而德國作為製鞋與製革設備的最大出口國家,歐元貶值後出口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