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生命教育”,曾誌朗先生曾說,有一次他問一群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對死亡的看法,當中有位學生回答他:“死亡就像睡了一覺,第二天就會活過來。”原來他們看電視裏的人物,被打死了還會活過來,因此天真地把真實的人生當成電視劇情一樣。為此曾先生深感憂心地說,學生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此淺薄,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去尊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呢?
的確,一個人對生命無知,自然無法尊重別人的生命,更不懂得活出自己生命的尊嚴。就如現在有些父母,放任兒童恣意地玩弄蜻蜓、蜘蛛、小魚、小蝦,直至死亡為止。從小就養成了不知愛護生命的習慣,將來殘殺人命又何足為奇呢?
生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貴的東西,殺生是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人間雖有貧富貴賤,但生命都是同等寶貴,任何生命都應該獲得吾人的愛護。因此,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由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生命教育。
所謂生命,依眾生過去善惡業因所感得的果報正體,有天上飛的,有水中遊的,有陸上爬的,有山中走的;也有兩棲,或是多棲,乃至無足、兩足、多足等類別。在各種生命當中,有的生命是獨立的,有的生命是共生的,有的生命是寄生的。甚至有的生命是有形的,有的生命是無形的;有的生命會動,有的生命是不動的。
可以說,在大自然裏到處都有生命。一滴水有生命,一片菜葉也有生命,我們都要愛惜;山川日月,蒼鬆翠柏,幾千年、幾萬年,這時間就是生命。乃至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時辰鍾表,我用心、用智慧去製造它,時鍾裏就有我的生命;一棟房屋,因為我的設計、監工而成就,房屋就有我的生命存在;地球生態被破壞,海洋、空氣被汙染,環保人士用愛心來保護,環保也有生命,愛心更有生命。
天地所擁有的生命,生生不已。因此,現在的生命學家也不能隻是研究人類的生命,例如:地質學家研究地殼變化,天文學家研究宇宙星辰,氣象學家研究大氣變化,生物學家研究動植物,微生物學家研究細胞分裂,考古學家研究古今淵源,曆史學家研究人文發展等,每個領域都有它的生命價值與意義。
生命的價值就是“愛”,生命的意義就是“惜”。有愛,就有生命;有愛,就有生機;有愛,就有存在;有愛,就有延續。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結束;生命是無始無終,生命是無內無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動;生命要用活動、活力、活用來跟大家建立相互的關係。例如,雨水灌溉樹木叢林,樹木叢林也能保護水分;人吃了萬物後排泄肥料,肥料又再成為萬物的養分。生命是相互的,是因緣的;想獨存,想個己,那就沒有生命了!
生命是一門艱深難懂的學問,但是盡管生命深奧難懂,分析起來不外乎“生”與“死”兩個課題。佛教非常重視生死問題,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是解決死的問題。
佛教不僅解答生死問題,更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佛教倡導惜緣、惜福、惜生、惜命,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慈悲愛護,載之經典,處處可見。例如佛陀曾“割肉喂鷹”、“舍身飼虎”、“施食救魚”,乃至為野幹說法,把生命融入真理,以真理供養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