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代有一位僧人,他在深山修道的時候,常常坐在一棵大樹下修習禪定。有一年冬天,天氣非常寒冷,僧人照舊在樹下端坐入定時,突然有隻小鳥懵懵懂懂地飛來,窩在僧人的懷中。大概是因為天寒地凍,所以小鳥貪圖他懷中的溫暖吧。僧人想著,生怕驚動了小鳥,於是一直一動也不動地盤膝打坐。天色漸暗,夜寒襲人,僧人卻如身後的大樹般堅定和穩妥。小鳥在他懷中安穩地度過了一夜,次日一早在暖和的晨光下展翅而去,而僧人也直到這時,才終於出定,起身緩緩而去。
過去,一般人認為佛教隻會教人念經、吃素,對社會沒有貢獻,更遑論有先進的環保思想。其實正如前述,在世界各國尚未實踐環保計劃前,佛教早已領先實踐環保工作。自創立以來,佛教對生態環境就極為重視和保護,即使對今天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自古“深山藏古寺”,在佛教曆史上,許多高僧大德在胼手胝足開山建寺的同時,也在荒山禿嶺之巔植上各種樹木,使其成為綠蔭蔽天、青翠蓊鬱的森林,對水土保持的貢獻很大。除了維護山林,曆代佛家子弟也常整治河川、修橋鋪路、珍惜資源,並於講經說法時,勸導大眾護生放生,提倡素食,培養大眾惜福的觀念,所以每位僧侶都可說是環保專家。如泗州開元寺明遠法師,種植鬆、杉、楠、檜等數萬株,免除了淮水與泗水的泛濫。又如東都洛陽的道遇法師,曾勸化善款,消除了黃河龍門天險的水患。
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禪僧、雲水僧,到處遊方,與大自然為伍,見山地行路困難,就自持鐵器,開辟山坡道路,方便路人行走,默默實踐利他的菩薩行。自古以來,僧侶植樹、護林的善舉實在不勝枚舉。
另外,《梵網經》菩薩戒雲: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
佛教的戒律思想,對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平等的慈悲救濟觀念。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家前,曾於獵人群中隱居十五年,他時常伺機將獵人捕獲的動物放生。永明延壽禪師任華亭鎮將時,不時買魚蝦等物放生,有一次因手邊無錢,先暫借公款,事發後,被判處死刑,他坦然表示動用庫錢純為護生,自己並未私用一文,最後終獲無罪釋放。
蓮池大師居雲棲山時,山裏猛虎為患,他廣為村民誦經祈福,施食回向,由於至誠所感,長年虎患竟然得以平息,從此村民將蓮池奉為聖靈。他也在雲棲山中設立放生處所,專門救贖飛禽走獸,並命眾僧減省口糧以蓄養它們,每年約需米粟二百石,並定期為它們宣說警策法語。蓮池大師極力禁戒殺生,提倡放生,著有《戒殺放生文》警示世人莫濫殺無辜。
其他像惠意法師以缽中食物惠養群鼠;晉朝僧群禪師“寧渴而死,不趕擋道的折翅鴨子”;智凱法師不嫌汙穢,收養許多流浪狗;以及智舜法師的“割耳救雉”等,都是讓人尊敬的護生行為。另外,近現代的佛教居士豐子愷著有《護生畫集》,內容除戒殺、護生、善行之外,更彰顯互助互愛的悲憫精神。他把佛教的慈悲具體而微、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使許多人因看了護生畫而棄葷茹素。
如前所述,當初佛陀唯恐雨季期間外出,會踩殺地麵蟲類及草樹新芽,所以訂立結夏安居的製度;佛教寺院為給鳥獸締造良好的生存環境,所以不濫砍樹木、不亂摘花果,凡此均與今日護生團體的宗旨、措施不謀而合。而梁武帝頒令禁屠之詔,阿育王立碑明令保護動物,則是國家政府基於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大力提倡愛護動物的濫觴。
“環保”這個名詞,古時候雖未曾有,但是從僧侶們的所言所行來看,都是將佛家的慈悲施行於所有的生靈身上,都是為了保護好與我們同在的這個美麗的世界,可以說都是在實踐環保的工作。
·佛光菜根譚·
宇宙山河、天地日月、花草樹木,都有生命。
大自然有同體共生的生命,你愛護它,它就有生命;
你破壞它,它就會失去生命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