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東方的學生到德國念書,他向一位老先生租了一間房子,房子裏設備齊全,除了床鋪、桌椅、電燈之外,還有冷氣。這個學生每次外出,電燈、冷氣常常忘記關掉。房東告訴他:“年輕人,你要節約能源,電燈不用時要把它關起來。”

這位年輕學生認為,反正是自己付錢租的房子,裏麵的設備自己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因此很不以為然地說:“幹你何事?”老先生說:“年輕人,這是我們國家的能源,每一位住在德國的人都應該愛護國家的能源。如果大家都不節約能源,你也浪費,他也浪費,我們國家的能源少了,國家會窮,大家的日子會難過。”

談到環保,首重愛護地球,地球能活得長久,我們的子子孫孫才能在地球上安居樂業。過去有人說地球是我們的家,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它保護我們的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一切條件,我們怎能不尊敬它、愛護它呢?世間上的問題都是人製造出來的,因此,提倡環保要靠人類自我覺醒。

世間萬物互相之間都存有因果關係,用怎樣的方法對待萬物,萬物就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我們。就像我們麵對著高山,大喊一聲:“啊——”對麵的山也會回我們一聲:“啊——”這是相對的概念。大自然的資源雖然能為我們所用,但是一旦過度消耗,它也會反撲我們。我們看似渺小,但每一個行動都影響著全人類與宇宙間的互動。所以,如果我們要求得生存,就先要讓萬物求得生存。

如何做好環保工作呢?我想,大家首先要能“惜福”。在中國人的傳統道德觀念裏,一直有著惜福的環保意識。例如我們小時候,父母常跟我們說:“一個人,一天隻能用七斤四兩水。”超過了,福報就透支了!福報猶如銀行存款,有儲蓄才能支出。唯有珍惜大自然的各種資源,資源不至匱乏,人類才能在地球上繼續存活。

愛物惜福,本是生活的美德,但是反觀現代社會,由於物質豐裕,許多人已習慣了奢侈浪費,飲食日用無節製,或任意糟蹋丟棄,暴殄天物,不知惜福。

有一個故事說,有位富翁,家財萬貫,生活奢華,常常將米粒丟棄在水溝裏。有位節儉的出家人,每天從水溝裏將這些米粒撿起來曬幹,並加以儲存。後來遇到饑荒,富翁淪為乞丐,這位出家人便以富翁過去丟棄的米粒施舍給他,富翁知道後,覺得非常慚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當得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時時提醒自己要勤儉惜福。佛門中,一切日常所需都是檀越所供養。《僧祇律》說:

皆是信心檀越減損口腹,為求福故,布施我等,所謂檀信脂膏,行人血汗,若無修行,粒米難消。

因此,古來祖師大德總是提醒弟子,應當心存感恩與惜福的心。

有道是“隻字必惜,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滴水如金,絲縷似銀。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都來之不易,因此要懂得珍惜。不管是金錢、時間,還是感情等,都要愛惜。生活中能減少一點浪費,減少一點過度消耗,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報。更進一步,我覺得不論是與我們有關還是無關的事物,也要愛惜它、祝福它。像南美洲那麼遠的地方,如果地動山搖、經濟恐慌,必定也會影響到我們;巴西的森林,如果遭砍伐破壞,也會波及全地球的人類,所以萬事萬物都要珍惜。

一位美國老太太看到一個少年喝完汽水,罐子隨便朝地下一丟,老太太就說:“年輕人,把罐子撿起來,不可以隨便亂丟東西。”少年回答:“這是大馬路,又不是你家,關你何事,要你多管閑事,我就是不撿起來。”老太太說:“怎麼不關我的事?這是我們居住的環境,你亂丟東西,垃圾到處留,讓我們的環境受到汙染,讓我們的地價降低,怎麼不關我的事呢?”

所以,環境保護需要大家一起來。世間凡事都要靠各種因緣才能成就,平時我們的生活要靠士農工商共同成就,沒有農夫種田,我們哪裏有米飯可以吃?沒有工人織布,我們哪裏有衣服可穿?世界萬物都在供應我們生活之所需,我們應該好好珍惜。

除了要惜福、惜緣、惜物、惜時以外,尤其要惜生。世間萬物都有生命,我們不能隻是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愛惜他人的生命。這個世界沒有其他人的存在,就沒有各種成就我們的因緣,“我”也就難以生存了。所以,僅僅為了讓我們自己能夠生存,我們也要多多愛惜成就我們生命的各種因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