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舉世之間,由於人心貪婪,無情的戰火摧毀多少美麗家園;因為物欲泛濫,人類對大自然無止盡的掠奪,已然引起地球的全麵反撲。不管天災還是人禍,都是源於人類的自私無明,都是起於人性的貪嗔墮落,實在讓人感到憂心忡忡。
當今滔滔濁世,倫理道德已經淪為教條,法律典章也是形同具文;當仁義不再能化導人心,當真理已無法啟發本性,我們不必講世界末日的來臨,人類的精神思想早已墮入黑暗的深淵,不斷向下沉淪。
環保護生救地球,這是當代最重要的課題。但是,努力做好山河大地的自然環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內心建立起無爭的理念;我們既要追求現代經濟生活的成長,但更要懂得惜福愛物,節約能源;我們也知道現代人生功名富貴的重要,但我們更要體會淡泊人生的價值;我們雖然肯定自由民主的意義,但我們應更重視人類幸福安樂的需求。
儒家說:“家齊國治”,我們要照顧好家庭;道家說:“無為而治”,我們要能“當看破則看破,當放下則放下”;耶穌教說:“信能得救”,我們肯定宗教信仰的重要;佛教說:“有出世的思想,也有入世的精神”,我們出世、入世要能調和。
尤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雖然運用現代的科技學說,但我們也固守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耆宿長輩固然要尊重孝敬,年幼的弟妹我們也應該做好他們的模範。我們雖然接受現代的觀念,但也不能忘記傳統的思想;我們要謙虛守道,表達有氣質的人生;我們要把不當的憂鬱妄想拋棄,我們要遠離不該有的瞋恨嫉妒。
我們到世間上來,目的不是為了享受、分利,我們希望“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因此,我們不做“草莓族”,要做人間的金剛;我們不做牆頭草,要做擎天一柱。
現在是個多元化的時代,對社會的和諧,對人事的平等,我們主張“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對於世界上的各個種族,不容歧視;各種宗教之間,更要平和相處。
所以,要達致世界和平,應先建立平等的觀念。
愛好和平,這是人性光明的表現,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要求過安定、福樂、沒有戰爭和恐懼的生活。然而,和平並非一人之力可成,和平也不光是通過禁武、限核等外在措施所能達致,和平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平等”。在佛經裏可以看到許許多多“一佛出世,千佛護持”的實例,這些都是“同體平等”的有力憑證:《法華經》中,常不輕菩薩常懷“同體平等”的慈悲心,禮敬一切眾生,並且說道:“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佛陀降生藍昆尼園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十法界中的一切眾生都是至尊至貴、平等無差的;般若性海裏,眾生的佛性都是清淨不染的。
反觀我們的社會,卻存有種種差別對待的現象,譬如貧富的懸殊,權勢的大小,出身的高低,教育的差距,乃至智愚賢肖的不同。因此,我希望大家能秉持“平等”的智慧,懷抱佛陀打破四姓階級的無畏精神,努力推進慈悲、包容和平等的實現。
“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麵的真理,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為不平等,舉凡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這些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謂“不平則鳴”,因此唯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和平。
現在舉世雖然也都在追求自由、民主與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麵上、齊頭式的平等,真正的平等需要彼此立場互易,例如見到別人苦難,要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設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場互易,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相處。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當初佛陀成立僧團,標舉六和敬,以思想、法製、經濟、語言、身行、心意為民主、平等的原則,樹立了佛法的平等風範;《雜阿含經》裏的“四不可輕”,也在說明平等的原則,尤其是佛教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怨親平等、生佛平等最為究竟。“平等”才能共尊,“和平”才能共榮,今日欲求世界的和平,必先呼籲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國小國要平等相處,各種族之間要平等相處,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的觀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進取世界和平。
·佛光菜根譚·
世間最可貴的東西是平等,
平等才能溝通,溝通才能和平。
佛與眾生平等,便是世間最偉大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