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年僅14歲的伊朗小女孩哈納作為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最年輕的導演,拿著自己的作品參加最佳處女作獎的公映。出身伊朗電影世家的哈納8歲時就以第一部電影短片參加了瑞士洛加諾電影節。真令人讚歎伊朗電影的後生可畏。││思││兔││網││
相比其他一切成長電影,伊朗成長電影以其至善至柔的道德關懷擊中了成長乃至生命之真諦的軟肋。這是了不起的特色。
2.歐洲成長電影
這是個複雜的子題。歐洲是電影的老家,盛產大師和經典,同時具備優厚的曆史和人文氛圍,使得成長電影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時期。繼承了先鋒主義電影運動中的創新和實驗精神,“觀點記錄片”創始人,詩意現實主義代表讓?維果的《操行零分》是早期的關於成長的電影。筆者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它講述寄宿學校孩子們用胡鬧來反抗學校的人行束縛,因為題材敏[gǎn]遭到禁映。但是這部電影的經典地位毋庸置疑,它引領了後來著名的法國新浪潮,大師特呂佛的“成長電影”《四百下》也幾乎就是這部電影的兒子。歐洲的孩子們已經擁有了相當的自由和嗬護,但是其成長電影的主題很大部分仍然在圍繞獲取自由和反對束縛。這的確是我們東方視角看來所困惑的。
筆者作了一個有些狂妄但是不無理由的比較:中國成長電影是歐洲成長電影的縮影。無論從類型,水平,主題,中國成長電影都與歐洲電影有著類似之處。繁多的歐洲成長電影當中,除去丹尼?博伊爾《猜火車》、朱賽普《西西裏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貝爾納多?貝爾托魯奇《夢想家》、鮑?懷德伯格《教師別戀》等等耳熟能詳的名字之外,筆者最喜歡的,是施蒂芬?德奧瑞的《比利?艾略特》。
好的成長電影不僅僅表現成長中的青春個案,還應該從中展現出與其他嚴肅題材電影同樣的意義深度與表達力度,而不應該因為青春的單薄而使得電影本身也蒼白起來。
英國皇家劇院舞台劇導演施蒂芬?德奧瑞近些年以《時時刻刻》贏得了廣泛讚譽與關注。早期的處女作《比利·艾略特》與薑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也是嶄露才華的傑出作品。它講述一個出生在英國北部礦區礦工家庭的男孩比利,在母親去世後就一直和礦工父親和哥哥生活在一起。父親希望將他訓練成拳擊手,使他免於遭受與自己以及兄長的命運——作一名礦工。但是比利卻熱愛芭蕾舞,並且具有驚人的舞蹈天賦。成天都在當地的芭蕾舞老師那裏眼巴巴地望著女孩子們翩翩起舞,自己也總是忍不住蹦跳起來。一連串的爭執之後他終於得到父親的支持,而後幸運進入在倫敦的皇家舞蹈學院,並最終成為了名角。
這是個簡單的成長故事,但是在施蒂芬的鏡頭下它變得格外的生動而感人,展示出導演過人的功力。最震撼人心的幾組鏡頭是,礦區的大罷工中,每天都有迫於生計的礦工,在堅定的反抗派礦工的夾道唾罵和扔砸石頭中以叛徒的身份逃到去礦場工作的公共汽車上去,妥協低薪報酬養家糊口。父親和哥哥本來都是堅定的反抗派,但是當父親決定支持小比利去倫敦學習芭蕾舞之後,某天他也狼狽地登上了那輛公共汽車去繼續作苦力。那天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