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段(1 / 2)

悶。如今連十一阿哥都開府建牙了,但是貴為嫡子的十二阿哥卻還是在宮裏呆著。一日不開府,就意味著一日不能培養自己的班底。對於一心想讓自己兒子當皇帝的皇後,心裏哪能舒服?

容嬤嬤見皇後的臉色變了幾變,便猜到了皇後的心思,忙輕輕拽了拽皇後的朝服,低聲道:“今兒個過年,娘娘千萬把持住了。”

皇後雖然性子急了點,但是並不笨,在容嬤嬤的提醒下,她自然明白了這是地方。忙擺出一副嫡母的架勢,對四位阿哥提點一番。於是又是一番朝見。

其實泛酸的並不是皇後,令妃也是在一旁絞手帕。因為永璿這隻大蝴蝶出來一攪合,如今的令妃與當年的權妃是完全無關了,撐死了隻是一個寵妃。但是皇帝的恩寵算什麼?皇後自然不能容下令妃獨寵,你皇帝不是喜歡漢妃麼?皇後便將幾個江南女子塞到乾隆麵前。沒多久,這幾個漢女都是答應、常在的位分了,甚至還有一個已經是貴人。而穎妃、豫妃等妃子也無形中分擔了皇後的壓力,讓令妃差點就要淪落成一個昨日黃花了。

看著自己唯一幸存的兒子,令妃也是心如刀絞。如今十五阿哥雖然聰明伶俐,但是無奈年歲太小,乾隆是不會培養這樣一個兒子的。令妃通過老關係也打探到一個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乾隆的身體已經是大不如前了。這也就意味著,乾隆開始在考慮傳位的可能性了。再聯想到永璿被快馬召了回來,令妃自然推斷出一個結果,乾隆不願在自己大行的時候,儲君還在外。

其實令妃推斷出來的結果是對了一半,那就是乾隆的確在思考傳位了。但是乾隆的身子骨還沒到完全不行的地步,乾隆之所以不願培養十五阿哥是因為幾個大阿哥已經夠矚目了,再將十五阿哥推出來,那勢必會被幾個大阿哥吃得連骨頭都不剩下。乾隆喜歡十五阿哥,所以隻願他如和親王、果郡王那般當個賢王或者幹脆當個富貴閑王,惟有這樣,才能避開奪嫡的風險。

隻是令妃沒有理解乾隆的苦心,十五阿哥也不能理解。

永琰出生的時候,還正是令妃獨寵後宮的時代,可以說永琰當初幾乎是以“嫡子”的待遇來到這個世界。再加上令妃身邊伺候的宮女、太監不斷向他灌輸“天之驕子”的說法,讓永琰自小便覺得自己不一般。

但是很快令妃因為牽扯到小燕子、五阿哥的事情而被皇帝厭棄,皇後自然趁這機會奪了令妃的權。雖然後來乾隆因為永琰對令妃有所照顧,但畢竟不如從前。這也讓永琰存了心思,要靠自己為自己的母妃掙得臉麵。

隻是永琰的年歲太小,又如何能掙得臉麵?等他稍微大了點,耳朵裏充斥的就不再是自己是什麼“天之驕子”的說法了。都是什麼四阿哥的謹慎果斷;六阿哥的彬彬有禮……還有那高山仰止的八阿哥,雖然永琰最嫉恨的莫過於永璿,但是他也不得不在心底承認,他最崇拜的人卻是永璿。

開府的阿哥不算,在宮裏的三位阿哥也不是十五阿哥最受關注。畢竟有占著嫡子身份的十二阿哥,和出手頗為大方的十一阿哥。而永琰不過是“前寵妃”的兒子而已,如何會讓宮裏的人高看一眼?

唯一能讓永琰心裏平衡的是,他在上書房還是老大。畢竟上書房裏就屬他最尊貴,況且永琰念書的確不錯,幾位師傅也頗為喜歡這樣一個聰明伶俐又知書達禮的皇子阿哥。

但是,這一切都因為永璿的回來而被打破。師傅們忽然跟自己念叨起當年八阿哥的趣事,說這八阿哥雖有點不務正業,但是功課卻是極好的,一筆字那是盡得唐宋風.流。後宮裏伺候的人也會說八阿哥如何大方,以及八阿哥如何奮勇。連自己那個看著自己一臉慈愛的皇阿瑪也會時不時地說起永璿在倭國、在南洋的“豐功偉績”。永琰這才明白,自己遠遠不是那個最受寵的阿哥。

正因為如此,從永璿進來的那一刻起,永琰的目光就沒有離開過永璿。

小孩子總是敏[gǎn]的,綿寧自然發現了這個叔叔那可怕的目光。而永琰似乎也沒有忌憚綿寧,也許在他看來小孩子終究是小孩子。但是永琰忘記了一點,皇家的小孩子又有幾個是簡單的。

趁著永璿帶著自己跟諸位王爺交際的空擋,綿寧忽然悄聲道:“阿瑪,十五叔似乎一直在打量您。”

永璿本來就是上過戰場的,如何不知道有人在不友善地打量自己,隻是礙於這個場合才裝作不知道。見自己兒子都察覺了還出聲提醒,便俯□笑道:“阿瑪已經知道了,甭管他。‘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綿寧自然是相信自己的阿瑪,見阿瑪毫不在意,便也笑著跟著自己的阿瑪跟叔叔伯伯或幾位老太爺們磕頭領紅包去了。

永璿之所以帶著綿寧滿場飛,也是考慮到一個問題。自己兒子畢竟也八歲了,不算小孩了。皇家的孩子有著皇家的孩子的幸運,但也有著他們的不幸。小小年紀就要成為社交的工具或社交的主角,永璿已經八年沒有回京,或許在某些人看來自己已經失了聖眷,也許就會有人因此對自己的兒子低看一眼。所以永璿才趁著這個場合帶著自己的兒子到幾個核心宗室那走一走,何況這個兒子很可能會是自己的世子,多認識一些人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