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段(2 / 2)

雖然永琰虛歲已經十四歲,但是畢竟還是個孩子,一時間居然有些飄飄然。永璿本就是個細心的人,很快就聽出來自己這個弟弟聲音的一絲絲變化。永璿不由得暗自好笑,看來自己的這個弟弟已經知道了權力的好處。權力的誘惑哪怕是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都無法抵擋,何況是這樣一個被溺愛的小孩。

一篇天花亂墜的聖旨念完之後,永璧帶領自己的兄弟們謝恩,然後將永琰迎進去敘話。

“老八,看來皇阿瑪又要推一個出來了。”永瑢在經過永璿身邊的時候低聲道。

永璿隻是笑笑,卻沒有出聲。*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其實永璿與永瑢之間的默契也是乾隆頭痛的一個原因,別看這兩派人在朝堂上鬥得你死我活,但是牽扯到國家大政方麵,隻要是有利於國家的,兩派人都會選擇對對手保持沉默。就是我不支持你,但是也不反對你。這似乎都有點後世美國人的兩黨政治了,別看民主黨跟共和黨每隔幾年都要互掐一次,但是也沒看到美國垮掉。而寶島人自以為學會了美國人的民主什麼的,可惜隻是將掐架發揮到極致,卻沒有學會美國兩黨在國家政治上的妥協與支持。

想到這,永璿隻能感歎人心不古。這樣融洽的“黨爭”其實在中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宋朝王安石改革的時候,保守派、改革派和中間派雖然在朝堂上是你死我活,但是下了朝司馬光跟王安石照樣是好朋友。而且就算一派失勢,另外一派也隻是將他們趕到邊遠地區去釣魚,絕不會痛下殺手。

但是這樣的局麵是有礙於司馬光、王安石和蘇軾這樣的領導人的個人品質,等王安石無法駕馭自己的改革派,再加上改革派裏的小人太多,在司馬光死後,保守派對改革派的清算也就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事實上,改革派也對保守派實行過“政治暗殺”。最後兩派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麵,也讓宋朝徹底滑向衰落的地位。

而在如今這個時代,永璿是勢力最大的人,但是無論永璿還是永珹,他們都相對比較克製,大部分時間都是就事論事,不過永瑆則有點“心狠手辣”,所以永璿打算找個時間來教導下這個小弟弟。雖然年輕人有衝勁是好事,但是“過猶不及”的古訓還是在那擺著的。而永璋、永瑢一個出自禮部,一個出自翰林院,自然不會做出有違“君子”古訓的事情來。在兩派核心人物的提倡下,雙方雖然有爭執,但還沒有到不死不休的局麵。

而且最讓乾隆頭痛的是,因為兩派的妥協,所以經常在有的時候會聯合起來抗衡乾隆。乾隆雖然惱火,但也不會糊塗到將兩派都打下去。畢竟損失了這兩派,朝堂上就徹底無人了。

所以永瑢這個時候才出言提醒永璿,他知道無論自己還是永璿登上皇位,另外一方如果妥協,那勢必是兄弟齊心的故事。就算另一方不妥協,那也最多是被奪去職位去花天酒地而已。但是永琰這樣的人物出來,永瑢就不敢保證了。

令妃與當年的純妃、嘉妃之間可謂是水火不容,自然雙方的兒子之間也會有這樣的仇恨在。更重要的是,永瑢對永琰的能力也是嗤之以鼻。永瑆有能力,但是還需要磨練;永璂貴在有自知之明,基本上都沉迷在繪畫上;永琰則是沒有能力還有些飄飄然的人;永璘則歲數太小,尚瞧不出什麼來。所以永瑢也對乾隆在這個時候推出永琰來覺得莫名其妙,他也暗自腹誹,與其找個新人出來讓兩派聯合起來對付他,還不如扶持自己呢。

永璿曉得永瑢是打得什麼算盤,這件事如果自己出頭的話,那永琰自然是再無出頭之日。隻是這樣很容易被乾隆抓住把柄,屆時自己就算不被圈禁也勢必要丟盔卸甲。所以永璿覺得自己犯不著去跟這個在後世不過念初一的小朋友去計較,故而笑笑也就算了。

永琰奉著聖旨而來,自然和親王闔府上下都對他客客氣氣的。永琰也樂得做出一個樣子來,隻不過話裏話外都在暗示和親王應該投靠自己。永璧聽得心裏暗自皺眉不已,且不說自己一係人馬已經徹底被綁死在永璿的戰車上了,就算沒有,永琰又有什麼資格來跟自己談判?一個沒開府的阿哥有什麼能力跟八阿哥這樣權勢滔天的親王鬥?

眾人敘了會話,永琰便告辭了。永璧自然出麵將永琰送走,而內院裏,吳紮庫氏冷笑了一聲,道:“皇帝真是好算盤,王爺走都走了,還不放過咱們家。他自己的家務事,我們去摻和什麼?哪有侄子插手伯伯家家產繼承的事情裏的?這樣無論做對做錯,咱們家都是萬劫不複!”

幾個在旁邊伺候的兒子也隻能默然,吳紮庫氏跟在弘晝身邊,眼力還是有的。永瑸等人曉得自己的母親所說之言不虛,況且和親王也交代過,保持中立的同時盡量站在永璿這邊。如今冒出來一個永琰,還大言不慚地對自己許諾,這都什麼事。

永璿祭奠完之後,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