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燕燕與皇帝攜滿朝文武回轉上京時已是人間四月天,天涯芳草相依依。
剛一回到上京太師蕭閱覽就上書為子排押請婚。
蕭閱覽的另一個兒子恒德早已在統和元年娶了蕭燕燕與遼景宗的幼女延壽女,而今又為長子排押請娶長壽女,足矣見得其家族之顯赫,不是什麼人都有膽量和勇氣向公主求婚的,若無過硬的背景自然沒有這資格。
蕭燕燕看著太師蕭閱覽的為子請婚表思量良久,在幾番糾結之後最終蕭燕燕還是筆尖輕落,寫下了許字這也就意味著長壽女與蕭排押的婚事有了眉目,同樣也意味著燕燕與耶律賢所生三個女兒都有了歸宿。
蕭燕燕準許這門親事我想與七年前下嫁延壽女意義不完全相同。
統和元年耶律隆緒剛剛登基,根基不穩,蕭燕燕自己的親生母家沒有足夠讓她和兒子可以高枕無憂的勢力,所以需要通過聯姻來籠絡蕭氏後族。蕭閱覽為國舅少父房,羽翼豐滿,燕燕需要通過聯姻來將其拉攏到自己的陣營。太師蕭閱覽不滿足自己是一位公主的公公,還要將長壽女也娶過來,為的是與皇家更加親上加親,當初蕭燕燕下嫁延壽女是主動拉攏蕭閱覽這一房的勢力,而今蕭閱覽則是主動靠近皇帝與太後,足見七年的光陰流轉這對孤兒寡母已經把地位坐穩,不需要特意拉攏臣下臣下就要主動來靠攏。這一次燕燕將長壽女下嫁蕭排押我想主要還是看中了蕭排押這個人,那麼蕭排押又是怎樣一個人?
蕭排押,國舅少父房之後,字韓隱,多智略,能騎射,也就是說此排押是一位智勇雙全,文武兼備的青年才郡。排押在統和初就參與過討伐阻卜算的戰爭,同時立下了功勳,而到統和四年他在望都參與了擊退曹彬,米信的戰役,緊接著排押隨耶律斜軫收複山西被宋收複的郡縣。是年冬天排押隨太後皇帝南征,擔任先鋒官,兵圍滿城,沙場之上排押身先士卒,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隨後因功被封為南京統軍使。在以後的歲月裏遼幾次對外作戰蕭排押都有卓越功勳載入史冊,出身名門,文武雙全的排押配金枝玉葉的長壽女也是般配的,英雄美人,剛骨柔情。
在《遼史》聖宗本紀把長壽女和延壽女的出嫁時間給寫點到了,從而也導致她們所嫁的夫君也給點到,然而按照順序是身為妹妹的延壽女在統和元年下嫁給了蕭排押的弟弟蕭恒德,統和七年身為恒德兄長的排押娶了自己弟妹延壽女的二姐長壽女。一母同胞的兩位公主下嫁給了親兄弟倆,曆朝曆代可以說極為稀罕,不得不說是一段佳話,然而兩位公主的命運卻是截然不同,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蕭排押統和初就登廟堂,上戰場,當時最小也得十五歲以上,所以他比長壽女至少也要年長十歲以上,這又是大丈夫小妻子的組合,這樣的組合在契丹貴族裏太過尋常,而我個人也偏愛年長的男子,如父似兄,有安全感。
年過十歲的長壽女卻依舊還是個小女孩兒,稚氣未退,可對於出嫁意味著什麼她依稀是朦朧的,通過姐姐妹妹的先後出嫁她知道所謂出嫁就是住到另外一個自己陌生的地方,不可以在和母後朝夕相見,從富麗堂皇的宮苑裏搬到相對自由的宮帳裏。
長壽女拉著自己母後的衣袖弱弱的問,“母後,女兒如果出嫁了誰來陪母後呀?”
燕燕望著一臉天真模樣的女兒心裏湧起一陣陣暖流,她輕輕把長壽女攬入懷中柔聲道;‘傻丫頭,你已經長大了需要一個歸宿,而母後這裏不是你的歸宿。“
“何為歸宿?”小長壽女一臉茫然的問。
燕燕撫摸著長壽女柔軟的發絲意味深長道;“夫君就是女人的歸宿,駙馬蕭排押就是你的歸宿,不過丫頭你要切記我們契丹的女人個個都是有有傲氣有主意的,你身為帝女更該有身為帝女的霸氣,無論你多愛你的夫君都不要失了自己的性情,不可學習漢家女子的從夫之道,這一生女人所能依從的隻有自己,而不是男人,因為沒有誰能讓你依從一輩子。”
蕭燕燕知道自己說這些長壽女如今還不回懂得,這番話她更是像說給自己。
燕燕雖然崇尚漢家文化,然而漢家女子的三從四德她是斷然不會從的,因為她不單是一個q契丹女人,還因為她是i蕭燕燕,她不需要依從與她生命裏最重要的四個男人,而自己生命裏的四個男人卻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在依從與她蕭燕燕。
在許了長壽女與蕭排押的婚事不日燕燕與皇帝及一幹大臣去太宗皇帝廟祭拜,隨後遊幸延壽寺,賞賜寺中僧侶飯食。
契丹人愛打馬球這個我在前麵多次提及,而在馬球場上發生了不少驚現故事,而皇帝耶律隆緒對馬球是情有獨鍾,朝政之餘耶律隆緒就喜歡集結一幫近臣跟自己打馬球,諫議大夫馬得臣實在看不過皇帝如此癡迷打馬球,於是就寫了一道勸諫書。
馬得臣的這封勸諫書E內容是這樣的——
臣伏見陛下聽朝之暇,以擊球為樂。臣思此事有三不宜:上下分朋,君臣爭勝,君得臣奪,君輸臣喜,一不宜也;往來交錯,前後遮約,爭心競起,禮容全廢,若貪月杖,誤拂天衣,臣既失儀,君又難責,二不宜也;輕萬乘之貴,逐廣場之娛,地雖平,至為堅確,馬雖良,亦有驚蹶,或因奔擊,失其控禦,聖體寧無虧損?太後豈不驚懼?三不宜也。臣望陛下念繼承之重,止危險之戲。
馬得臣在這份奏疏裏先是動之以理,然後在曉之以情,從關君之威儀再到君之聖體,可以說字字真誠,句句深刻。。
其實打馬球也是君臣同樂,在競技場上君臣之間沒有太多約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當時君君臣臣的上下等級森嚴的時代裏君得臣奪,君輸臣喜,在往來之間皇帝與大臣們因為奪球而發生肢體衝突,大臣們可能會撕皇上的衣裳,即便皇上在馬球場上穿的不是正兒八經的龍袍,那畢竟也是撕扯皇帝的衣裳,撕龍衣,這一般情況撕龍袍可是死罪,而在馬球場上大臣們因為與皇帝奪球自然少不了拉扯衝撞,顯然是君王有失威嚴,大臣有失體統,如此就是不合時宜,我們知道馬德臣乃是一位漢臣,報讀聖賢書,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嗎得臣的概念裏君臣之間需以禮相待,臣不可僭越君上。再說打馬球這項運動也非常危險,譬如唐穆宗李恒因為馬球而摔的很久無法上朝這多耽誤事,而唐敬宗更是因為馬球這些運動而送了性命,馬得臣在這封奏疏裏除了指出皇帝與大臣們玩兒馬球有失君臣體統之外還提到了馬球運動的危險,地麵雖然平坦但未必堅實,馬雖好,但也唯恐受到驚嚇,在奔跑追擊的過程中萬一出現點兒閃失,太後該是怎樣的殫精竭慮,提心吊膽?希望皇上想到自己肩負的重擔,停止這項危險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