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始終認為假定沒有蕭燕燕代遼聖宗執政二十七年,當年的遼國就不是我們今日透過重重曆史的帷幔看到的遼,我不否認遼聖宗是一代聖主,大遼的盛世由他締造,若無其母打下的盛世基礎,遼聖宗締造的盛世必然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盛世,以我的角度而言蕭燕燕才是大遼盛世的締造者,而遼聖宗則是在為這片繁華盛世錦上添花,亦或者他親政以後將眼前這片成形的盛世更上一層樓。

口說無憑,事實為證。 那麼蕭燕燕執政期間為大遼強盛做了哪些貢獻?

蕭燕燕為大遼強盛最主要的貢獻之一則是與宋澶淵之盟的簽訂,所謂一戰打下百年好和。

可以說澶淵之盟是蕭燕燕執政生涯裏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在提及遼國承天太後時很自然就想到統和二十二年澶州城下與宋的澶淵之約。澶淵之盟的簽訂結束了宋遼長達二十五年的紛紛擾擾,你死我活。遼和宋就此化幹戈為玉帛,開始了長達百餘年的和睦共處。。澶淵之盟”是遼國一次軍事上的勝利,也是一次外交上的勝利。此後百餘,遼宋之間再未發生過大的戰事。契丹百年和平基業自此奠定,從而成就了遼聖宗親政以後的盛世繁榮。

蕭燕燕誒大遼強盛所作的第二則是銳意改革,可以說沒有蕭燕燕執政以後大刀闊斧的改革就沒有之後十數年的大遼盛世。

蕭燕燕的改革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麵,第一則是選官製度。

統和六年遼首開科舉,這可以說對於遼的官員選拔製度的完善是一步三級跳。

遼也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裏首開科舉著。

因為蕭燕燕沒有本紀,而後世都將開設科舉製度的功勞記在遼聖宗頭上,同時也沒有史料去證明下詔開科取士到底是遼聖宗還是蕭太後,我個人認為遼開科舉乃是蕭燕燕的主張,畢竟當時掌權者是蕭燕燕,很多詔書她隻不過是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然未必真是出自皇帝本意。除了科舉製度外蕭燕燕還繼續采用之前的薦舉製度,早在遼景宗時耶律賢就開始實施舉薦製,通過官員舉薦賢能之人,這裏還是以蕭思溫推薦耶律斜軫作為例證吧。假如遼景宗能多活幾年,也許他也會效仿中原通過科舉來選拔官員。蕭燕燕執政以後進一步完善了薦舉製,她曾多次下詔諸道為中央選拔人才。同時蕭燕燕還善於從俘虜堆裏尋找可用之人,與宋作戰獲得俘虜眾多,而蕭燕燕不止一次的命官員對自己所管轄的宋朝俘虜進行考核,然後根據考核成績,將名列前茅之人錄用,被選定者在根據其才能安排對等的官職。

科舉製度對於身在大遼的漢人而言可以說是一種福音,使契丹人和漢人可以公平競爭。假如沒有科舉,那麼很多出身貧寒的漢人就很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記得清代詩人黃仲則有一句名詩,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雖然說讀書不一定為了做官,然而在當時所有出身貧寒之人若想改變命運通過讀書考取功名是最直接的途徑。遼的科舉製度從統和六年開始一直到遼的最終滅亡,長達一百多年,在這期間有一大批漢家知識分子通過讀書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樣作為統治者也通過科舉選拔得到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漢人為其所用,到了後期很多契丹人也通過科舉這條途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建立西遼政權的耶律大石便是科舉出身,科舉製度的實施使讀書不在為無用功,那麼也促進了契丹文化的進步。

如果說漢人被重用設與遼景宗,那自從燕燕開設執政以及整個遼聖宗一朝漢人的重用可以用廣泛來形容。燕燕執政的二十七年出了韓德讓,韓德威兄弟等,在遼官居高位的漢人亦被提拔重用的漢人也是不勝類聚的,做到宰相的刑抱樸,刑抱質兄弟,以及馬得臣,劉景,以及通過科舉製度上來的高正,張儉等,他們都在遼聖宗後期有出彩的作為。譬如統和二年從四月到統和三年的四月,這一年多裏有多位官員得到提拔任用,而三分之二都是漢人。

同時蕭燕燕還建立了官員相互監督的製度,從而避免了官員的貪汙腐敗。

蕭燕燕的改革第二方麵則是法製。。

翻開《遼聖宗本紀》我們發現在蕭燕燕執政的二十七年裏平均每年都有決獄或者是錄囚的記錄,最高統治者對刑法的重視可以說維護了法的尊嚴和權威,從而促進了國家朝法製化的進程,畢竟契丹是一個遊牧民族,,骨子裏流淌著自由狂野的血液,法則是約束他們的緊箍咒,若當權者沒有將這緊箍咒繃緊,束縛者自然容易掙脫其鼓掌,遼景宗一朝及之前幾朝屢屢發生的叛亂就是例子,最高統治者直接過問相關案件,則會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燒,從而也使官員們不敢知法犯法,以權謀私,從而維護了法的公平公正。而蕭燕燕廢除了契丹人殺漢人隻需要賠償牛羊了事的落後製度,使漢人和契丹人做到了法律麵前的平等,這不但提升了漢人在大遼的地位,以此改善了契丹人和漢人之間的關係。在遼的《刑法誌》裏有記載自從蕭太後實行了法製改革以上下出現了國無幸民,綱紀修舉,吏多奉職,人重犯法的良好局麵,同時這也是遼從農奴製朝封建製轉化的一個重要標示。

蕭燕燕的改革出了官員選拔以及法製外還有民生。

在蕭燕燕執政的二十七年裏遼宋先後發生過幾場大的戰役,戰爭則是勞民傷財的,而在這期間蕭燕燕還是多次頒布減免賦稅的恩詔,若糧倉裏沒有足夠的儲備,想來就沒有一道道恩詔。蕭燕燕在韓德讓等漢臣的建議下通過減免賦稅的形勢將雲州一代因為戰爭而四散奔逃的流民召回,而在統和元年因糧食欠收,蝗蟲成災蕭燕燕聽取建議不但開倉放糧,而且免除徭役,同時蕭燕燕多次將幽州一代的黃帝賜給百姓來種,對於耕種黃帝的百姓給予恩惠,以及對馬匹踐踏莊家進行處罰,以及按照土地的多寡優劣來納稅,這一係列的措施使百姓們有足夠的地來種,種地的百姓多了,國家的稅收也就提高了。統和十三年開設義倉意味著國家的糧食粗被達到了飽和,甚至綽綽有餘,義倉開設使得遇到災荒之年百姓也不會無飯可食,蕭燕燕在關愛孤寡方麵也有涉及,譬如統和元年四月在東京蕭燕燕就下昭賜物給寡居的官員家屬,之後還有對戰爭死亡將士家人的撫恤,以及對一位百歲老人的賞賜等等。

綜上所述,是我認為蕭燕燕執政生涯中那些可圈可點的卓越功勳。

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也非完全沒有缺失,那麼蕭燕燕的執政生涯裏又有哪些過失?

蕭燕燕執政的二十七年裏所犯的最大過失,同時也是最被後人所詬病的便是屢次對宋用兵。從統和四年到統和二十二年澶淵之盟的簽訂這十八年裏遼宋先後爆發過具有一定規模的戰役十次左右,而隻有統和四年宋太宗派曹彬,楊業潘美及田重進的的三路北伐以及統和七年由劉廷讓率領的北伐算是宋對遼的侵略,而其餘的遼宋之爭皆都是遼對宋的主動侵略。統和十二年宋太宗主動向遼求和,而蕭燕燕卻錯失了一次不需刀柄相見可能與宋休戰的良機。當時遼宋已三年無戰事,而李繼遷的西夏及四川的王順起義已經讓宋太宗應接不暇,那麼他主動向遼求和可以說是誠意滿滿,即便就是宋太宗的緩兵之計,待收拾好了起義軍和平定了李繼遷在收拾大遼,可那都是後話,後來的曆史證明宋根本沒有機會在主動北伐,那麼當時蕭燕燕大可以議和之,那個時宋主動求和,在談判桌上遼依舊可以占上風,當時蕭燕燕沒有答應求和想來是恐宋的出爾反爾,亦或者認為遼不一定能多占宋多少便宜,因此蕭燕燕拒絕,倘若她對宋的求和態度積極一些,也許就沒有自統和十六年底到統和二十二年的幾場戰役,兩國和平就不說對宋有多少好處,單說對遼就是好處多多,一個在強大的國家若常年征戰,用不了多少年也會被拖垮,隋就是一個例子,假如沒有隋煬帝幾次勞師動眾的征伐高麗,我想隋的壽命至少要比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要長一些。對外戰爭即便百戰百勝對於國家而言都是一種傷害,戰爭需要兵力,而兵力有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一個家庭至少有一個壯丁投身軍營,如此就影響了生產勞動,當百姓的生產勞動下降,那麼就影響國家的稅收,另外戰爭需要錢糧,一場一定規模的對外戰役很可能要清空半個國庫。沒有不死人的戰爭,哪怕是勝利的一方,在一場戰鬥中也會損失一定的人數,每一次戰爭會死很多人,當下一場戰役的時候就要再次征壯丁去當兵,如長此以往負責耕作及牧馬的勞動力就會逐年下降,老弱病殘越來越多,若此現象長期持續,那麼國力也會隨之逐步朝衰弱的情況發展。統和九年到統和十六年蕭燕燕沒有主動伐宋為的就是休養生息。當喘息到一定程度蕭燕燕才決定統和十六年再次南征。好在到了統和二十二年遼宋最後一戰蕭燕燕能夠真正看清兩國鬥隻會兩敗俱傷的局麵,從而及時收手,才有了澶淵之盟,換來了遼的長治久安。蕭燕燕對宋的屢次侵犯對於兩國邊境的宋國百姓可以說是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每一次南征遼的戰線都會拉的比較長,他們除了集中兵力打一座城池外,另外還會派遣幾支部隊打下周遭的城池,遼攻克了宋的城池雖不完全占領,但會大肆劫掠,這其中就包括財物和青年壯丁,也可能有漂亮姑娘。譬如統和四年冬遼的南征在十二月至五年一月期間《遼史》中不止一次的提到掠這個詞,既有劫掠,更有縱兵大掠,當時我在看到這些掠字的時候眼前馬上浮現出鬼子進村的畫麵。我想當時契丹鐵騎進入城中劫掠的情景不亞於我們在電視劇裏看到的鬼子進村的燒殺搶掠的情形。遼三番五次的伐宋不但對宋國朝廷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其實受害最嚴重的莫過於遭受遼冰侵犯的宋朝百姓。假如蕭燕燕沒有屢次伐宋,我想大遼的盛世會來的更早一些,而她的身後也不會遭到諸多詬病,甚至背負一世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