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原來是這樣的一封密函!”知道了那些文字的內容,荊軻開懷大笑。畢竟,目前這樣的情況,他很樂意看到:
在荊軻現在的曆史知識裏,他知道趙王遷四年(前),秦王嬴政派秦軍攻趙,王翦兵分兩路進攻,以一部兵力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進迫,襲擾趙都邯鄲,自率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企圖拊邯鄲之背。可是進到番吾後,因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托,秦軍難以迅突破。
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受阻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南路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後,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當時韓、魏已聽命於秦,尾隨秦軍攻趙,李牧為此又向南進軍,抵禦韓、魏的進攻。
而現在這樣的密函,卻驗證了即將生的下一段曆史:
趙王遷七年(前9),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麵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秦王政乘機派大將王翦親自率主力直下井陘,楊端和率河內兵卒,共領兵幾十萬進圍趙都邯鄲。
趙王再次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秦軍多次受挫於李牧。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勁敵,李牧不除,秦軍在戰場上不能勝,遂稟告秦王,再行反間故計,派奸細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了那個誣陷過廉頗的趙王遷近臣郭開,讓郭開散布流言蜚語,什麼李牧、司馬尚勾結秦軍,準備背叛趙國。
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
一直信守“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視獨立行事權的李牧接到這道命令,為社稷和軍民計而不從,趙王暗中布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由此,趙國在強大秦國的進攻中再無力抵抗,趙國滅亡。
……
“趙國大將軍李牧將與秦國大將軍王翦同時背叛各自國家,先滅韓國再攻趙國……”大笑過後是沉思,荊軻仰望著無邊的蒼穹,輕輕歎道:“曆史還是曆史,對他的挑撥離間還是來了,哀啊!一代軍神李牧,就快要謝幕了。”
“可是這也不對啊!”卻是韓非子,他雖然不知道荊軻所了解的曆史,可是也出了自己的疑問:“先,現在的韓國已經和秦國聯手共同攻打趙國;然後呢,雖然趙王曾經聽信讒言臨戰換將打了廉頗,有可能導致李牧心裏有什麼想法,但是秦王從不虧待將軍,而王翦在秦國更是如日中,怎麼可能兩將同時背叛?更何況他們此時不是還在番吾鏖戰嗎?實在荒唐。”
一語點醒,荊軻大叫道:“是啊!這不是曆史!”在他的數據資料裏,隻有對李牧的誣陷啊,怎麼現在還多了個王翦?更何況,曆史上對李牧這樣的挑撥離間應該是在番吾之戰後麵,是在秦國再次對趙用兵的時候啊,怎麼會是現在?
“不……不對!”沒有了頭緒,他需要冷靜,“難道這不是陷害?難道這一切都和那武尊有關?他要改變曆史?而且,已經改變……”
“不行,一定要阻止他們的背叛!”下定主意,哪怕是螳臂當車,也要試試。方向,是去番吾還是找那武尊?又是個問題。
“還有,這密函顯然隻是一半的。”韓非子繼續研究著,托腮道:“前麵的基本是無稽之談,不過後麵這段話……”
“什麼話?快快讀來聽聽!”
“不完整,應該還有下麵一半。”舉起那布條對著月光左右檢查著,最後韓非子得出了結論:“這布是被人大力撕成兩半的,看樣子這是上半部分,應該還有另外一半。”
“不管什麼半不半了,你先把上麵有的完整地讀出來啊!”不耐煩地一把將那密函抓過來,看了看還是跟個書一樣,荊軻也隻看出它卻是被一分為二了的。急急塞還給那韓非子,催道:“快讀快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