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陰部,循行至胸`前,沿喉嚨入麵部,抵目內眥,再上行至腦(分布見圖)。

(七)陽維脈:陽維脈起於諸陽經的交會處、即起於足外踝下的金門穴,上沿股外側,抵腰側部,斜上肩胛處,上頸後,分布至耳後,到頭額處,再循行至耳上方,到頸後風府穴(分布見圖)。

(八)陰維脈:陰維脈起於諸陰經交會處,即內踝後上五寸的築賓穴,上沿腿、股內側,進入少腹部,上連胸部,抵咽喉兩旁,與任脈會合(原文及分布見圖)。

36、中脈的重要爭論

講到“中脈”,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據我所知,對於這個問題,在“道”、“密”兩家之間,都有“中脈”究竟是有形或無形的論辯,以乃“中脈”是否就是“督脈”與“任脈”的疑問。其次,還有認為隻有真正修習“密宗”者才能了解“中脈”;原始的道家、本來就不知有“中脈”的存在,所以道家的修法並非究竟等等的爭論。

關於“道”、“密”兩家對“中脈”認識問題的論辯,實在是一個誤解。如果隻根據宋、元以後的“丹經”道書來講,他們言不及“中脈”,那是事實,倘使研究中國自古以來傳統道家的方術,便不能忘記《黃帝內經》與《黃庭經》等。《內經》早已有了“衝脈”之說,不過在《內經》上的名稱,稱它為“衝脈”而已;《黃庭內景經》的中黃,便是以“中宮”為主,隻是沒有像“密宗”與“瑜伽術”的特別強調“中脈”而已。

了解了這個觀念以後,再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正統的丹道,並沒有認為“督脈”或“任脈”就是“中脈”的道理。因此,根本用不著非常吃力地去為它辯護了。宋、元以後的“丹經”,許許多多隻是一偏之見,一得之論,一家之言,並不足以概括正統道家的全環,這是絕對不可以誤解謬認的事實。道家所謂的打通“奇經八脈”如果沒有到達“衝氣以為和”,乃至“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的實際境界,那就根本全是空言,更無法了解“中脈”真通的景象了。

如果工夫到達“奇經八脈”完全打通,有了“衝氣以為和”的境界時,那便有莊子所謂的:“墮肢體(沒有身體四肢的感覺),黜聰明(絕對沒有妄想),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此時“中脈”的功能發動,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於無際的覺受,自然而然便呈現“萬裏青天無片雲”的晴空境界。甚至,無論白天黑夜,滿天繁星呈現眼前,猶如“掌中觀庵摩羅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覺和感覺狀態,一起忘卻無遺,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觀念,完全遠離消散。

但“中脈”的打通,並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嚴格說來,打通“中脈”,也隻是入道基礎的真正穩固而已。從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深邃,更須仔細努力。的確非有明師指點不可。此外,在打通“中脈”之前,當然先由左右二脈的通暢開始,但左右二脈的通暢,也並非隻靠“瑜伽”的呼吸氣功便可奏效。真正打通左右二脈的人,外形的證明,從頭頸的圓滿狀態,和頸部左右兩大動脈管的平滿,以及頸有圓圈的象征,可以得知。否則,盡是誤人誤己的空談,毫無實義。

關於靜坐與“道”、“密”兩家氣脈的大要原則,到此暫時告一段落。此後再就靜坐與修道的種種關係,逐步分解詳情,另行述說。

37、為什麼氣脈會震動

靜坐與氣脈的關係,以文氣脈的變化與生理反應的種種現象大體已如上述。但許多修河靜坐的人,生理與氣脈的反應,並非完全一致。既然同樣都是人身,同樣都是靜坐,是不是因為入手的方法不同,氣機的反應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呢?這月從兩方麵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