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渤海2號事故”的高調處理,在當時是一個非同尋常的舉動,它似乎在預告,過去那種動員式、政治運動式的經濟工作會方式已不適用。從長遠看,這次“輿論大攻擊”象征性地終結了“文革”時代的那些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經濟發展理念,“人又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口號漸漸談出主流媒體,人們開始用科學和管理的③
魯冠球的這次近乎傳奇的行動,讓他領導的鄉鎮企業開始具備起大工業的氣質。鄉鎮企業是一個中國式的企業名詞。世界銀行對鄉鎮企業(TVE)的定義是:被認為具有獨特產權形式的企業,既不是國有製也不是私有製,而是地方政府和居民所有,其激勵機製與私營企業相似,剩餘僅在有限的階層(穩定的社區及其政府、企業管理者)中分配,企業的自由參與、競爭、硬預算約束、地方政府恰當的財政積極性,這些特點造成了鄉鎮企業較高的發展速度和營運效率。當年,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要確定三家萬向節的定點生產工廠,在全國56家萬向節生產廠中,蕭山萬向節廠是唯一的“集體所有製鄉鎮企業”,它原本連參與評選的機會都沒有,但是魯冠球卻四處運作,硬是讓北京的專家評審組把它列入了參評的對象,最後竟通過了審定,成為三家定點工廠之一。這次定點確定對於魯冠球來說是決定性的。它讓這家“身份低微”的企業開始被主流工廠認可。萬向節是以個並不很大的行業,魯冠球的勝利似乎預示著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體製外的民營企業有機會憑著機製的靈活和技術上的優勢在某些冷門的行業獲得成功。
“計劃”看上去是那麼的嚴密,卻可能被靈活的“小家夥們”一舉突破,這個道理將在日後一再地應驗。在19979年7月國務院公布的《關於發展社隊企業若幹問題的規定(試行草案)》中又一條:“城市工業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參照社隊可能承擔的能力,可以有計劃地把部分產品和零部件擴散給社隊企業生產。”魯冠球得以參評中選,是拜這一規定所賜。
跟竭力撕開“計劃”口子的魯冠球一樣,在浙江南部的溫州和福建潮汕、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越來越多的鄉土工廠展現出他們異乎尋常的活力。一位美國《新聞周刊》的記者去福建石獅和廣東南海采訪,他在發回去的報道中說,“石獅的小商品貿易和南海民間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紡織、小冶煉、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滿世界瘋長。”
浙江的溫州地處偏遠,多年不通火車,交通極其不便,耕地更是稀少,人均隻有兩分多一點,因而這裏的農民百年來有離開土地和外出求生的衝動。1979年後,這裏的樂清、蒼南一帶突發走私狂潮,一艘一艘的走私船把境外的服裝、小家電、小五金等偷運進來,在一些偏僻的小碼頭形成走私交易市場。當地政府法不責眾,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這些走私貨便成為了“文革”後第一代稍成規模的商品集貿市場的重要來源之一,那些前來采購包括走私貨在內的大膽商販和背著這些商品出走兜售的溫州人則成了改革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