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不了了之。2004年3月,聯想互聯網部門實施大麵積裁員,一篇由聯想員工根據自己親身經曆寫成的日記體網文《聯想不是我的家》被廣泛傳播。這篇日記寫道:“今天就是麵談日。在B座一層的兩個小會議室。進去的人,領導首先肯定他過去的成績,然後解釋戰略裁員的意思,然後告知支付的補償金數額,然後遞上所有已經辦好的材料,然後讓他在解除勞動關係合同上簽字。平均每個人20分鍾。被裁的員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在麵談之前,他們的一切手續公司都已經辦完,等他們被叫到會議室的同時,郵箱、人力地圖、IC卡全部被注銷,當他們知道消息以後,兩個小時之內必須離開公司。”“裁員風波”幾乎把柳傳誌苦心經營多年的聯想神話一擊而碎,8月,楊元慶自降薪金一半以示自責。
從未嚐過敗績的少帥一掌大印就蒙羞慘敗,這讓聯想的發展戰略和接班人計劃廣受詬病,有的人甚至又將冷卻多年的“柳倪之爭”拿出來再做評點。在敏[gǎn]的動蕩時刻,柳傳誌頂住壓力,力挺愛將,認為“楊元慶的失敗是可以接受的”。楊元慶亦表現得十分堅強,他對記者說:“一個冬天的洗禮,讓自己除掉這樣的浮躁,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健康。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收獲。”柳、楊反思,決定“痛做減法,全麵淡出IT服務、網絡、軟件領域,重新聚集力量於PC。”此刻,聯想PC業務也處在滑坡的危地,其國內市場占有率從2001年的30%下滑到24%。重回PC,聯想必須尋找到新的出擊點。這時候,IBM突然找到聯想,聲稱願意出售它的PC業務。過去幾年,在傳奇CEO郭士納的領導下,IBM從生產硬件轉為提供服務,以製造為盈利來源的PC業務成了“雞肋”。IBM公司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科技實力的象征和國家競爭力的堡壘,《經濟學人》雜誌甚至認為,“IBM的失敗總是被視為美國的失敗”。1993年,IBM虧損高達160億美元,麵臨被拆分的危險,非IT業出身的郭士納空降出任CEO。他保持了IBM這頭企業巨象的完整,同時成功地讓IBM實現向服務商的轉型。9年間這家公司持續盈利,股價上漲了10倍,一躍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郭士納成為繼韋爾奇之後全美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2003年,他寫作的《誰說大象不能跳舞》被引入中國,成為該年度最暢銷的商業書之一。2003年,PC事業部虧損2.5億美元。而對聯想來說,購並可以一下子從全球第九大PC廠商躍升到第三名,僅次於戴爾和惠普,年收入規模由30億美元膨脹到120億美元,從而進入‘世界500強’企業。
不過,購並的風險無疑是巨大的。此時的聯想握有4億美元的現金,用柳傳誌的話說,“稍有不慎就都打幹淨了,而且還欠了投資人的債,這是不堪設想的。”就當他為“登天”還是“下地獄”無盡躊躇的時候,楊元慶一直堅定地跟在左右。這是兩個年齡剛好相差20歲、性格迥異的企業家。20年前,40歲的柳傳誌一無所有,剛剛開始激情創業,而此刻,40歲的楊元慶坐擁數十億元資產,卻麵臨人生和事業最嚴峻的挑戰。
盡管遭到所有股東的全票反對——這是柳傳誌在2007年9月才對外透露的,柳、楊最終決定不放過這次機會。聯想與IBM達成的購並協議是這樣的:IBM出售全球範圍的筆記本、台式機業務和Think係列品牌,聯想支付的交易價格為17 .5億美元,其中含6.5億美元現金、6億股票以及5億美元的債務。在新聞發布會上,柳傳誌說,“不冒險怎麼辦,不冒險在中國窩在這個地方也是不行的,不突破慢慢就隻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