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邪按照元重臨死前的指引,想通過查閱道藏來尋找到融合陰鬼陽妖二力的方法,來接繼自己已經截斷的經脈,所以肯求張真人,允他來五雲精舍學習。
正如張伯端所說,五雲精舍隻是收藏道經法器之地,創建以來還從未留存過修士,主持精舍的藏師賈善翔還從沒有一個親傳弟子。所以無邪來到,賈老道興奮高興之意溢於言表。
無邪向賈老道叩拜之後站起,賈老道上下打量無邪,不住點頭微笑,看他還紮著代表先天院的紫色腰帶,說道:“你既然已經離開了先天宗,就解去紫帶吧。”
可是五雲精舍從沒有收徒,又沒有可以代表五雲經舍的帶子,賈老道冥思苦想之後,找來一根綁書的絨繩,係在無邪的腰間,說道:“他們用帶子,我們就用繩子,你是我五雲精舍的第一代開山大弟子,總要與眾不同才是。”
無邪哭笑不得,腰間紮著一根繩子,不像是個修真之士,倒像似個乞討之人。
賈老道又道:“你今天第一天入門,貧道也沒什麼好送你的,就樣吧,就把所有房間的鑰匙交給你,你今後想在哪一個房間,就在哪一個房間。”叮叮當當拿來足有二斤鑰匙交到無邪手中。
無邪接過鑰匙,道:“弟子也有一物孝敬老師。”從囊中取出一個青色的小葫蘆,正是狼王陶醉遺留之物,可以化水為酒,一直被元重收藏著。現在元重已死,無邪收著也沒有用,就送給了賈老道。
賈老道一生最愛飲酒,得此物可比什麼都高興,歡天喜地的試寶去了。
無邪留下來開始查閱道藏。
道藏原本是指儲藏道書的地方或容器,後來被引指道家經籍的總集。因為這些道書中能像人的內髒一樣納氣血,容精神,所以道家稱之為“藏”。
最早記錄道書的是《漢書藝文誌》,有道書目錄一百七十一種,三千八百六十七卷。魏晉以後,道書日增,東晉葛洪錄道書六百多卷,陸修靜按編《三洞經書》,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唐玄宗開元纂修《道藏》,總計五千七百卷,一說七千三百卷,稱《開元道藏》。宋開國後,至此已經三次收集整理道經,重修《道藏》。宋真宗編成《寶文統錄》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張君房編修了《大宋天宮寶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後又增編道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至此道書收集已過萬卷。
這萬卷道書就收於華山的五雲精舍,分裝成八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三洞者: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輔者: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類者:本文類、神符類、玉訣類、靈圖類、譜錄類、戒律類、威儀類、方法類、眾術類、記傳類、讚頌類、章表類。內容極其龐雜,有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讚頌、宮觀山誌、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家著作,好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藥養生之書,內外丹著作,天文曆法方麵的著作等等。
無邪要想在其中找到醫治自己傷病之方,無異於大海撈針。要知道無邪此症非既然不為張伯端、石泰等人所知,也就不能在通常的經典中。有可能存於醫經之中,也可能存於方術之內,還有可能在仙家傳記中。元重說他曾偶然見到過,又走得突然,未曾留下一點線索,無邪也就無從入手。
無邪每日裏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翻閱,由春到夏,由夏至秋,匆匆半年過去,找不到一點與之相關的古方。
沈括、王韶、舒真等人間或來看他,沈括雖在治道學院學習黃老治國之術,但他興趣廣泛,經常到金液、符錄、科儀、茅山等院旁聽,博學之名全院皆知。王韶自伏狐之事後,情場失意,從此在茅山宗院專心學習鬼穀之術,漸有所得。舒真則潛心學醫,想要在醫學上找到治醫自己天生絕脈之方,也想找到接續無邪斷脈之法。
而他自離開先天宗院後,就很少見到寶安了,寶安倒也經常到山上來來,隻是每每前往先天宗看望柴孤山,無邪這時才知道寶安從前上山為的也是柴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