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楓對這個問題也有考慮,特別是未來進入贏利模式的話,也許更極端的事都會發生。不過現在,實在沒有更好的策略。
“我想,這個部門的核心員工,以後都分配以股權吧,畢竟,想阻止個人損害集體的利益最好的方式是讓他知道,在集體裏才能得到更大更多的利益。”
劉雲想想,的確如此。
拿到這上結已經有了歸納的信息,韓楓的建議方案也就隨之完善了出來。
第一件事是一邊和大哥去看他努力建了一個月的順風公司——一個很大的貨場,二十幾台新的東風平頭車,當下主流的公路運輸利器。貨場是原來一個國營破產了的運輸公司的,好像屬於紮北區貨場。韓楓沒有看錯,一個大型貨場級有上百畝地卻隻付了村裏60萬,30年租期得到上級土地使用審批,這可真便宜了。當然,出乎意料的是,和最初頭想的不同,現在不是運力稀缺,反而是運力過剩,或者說局部主幹線過剩。
至於這塊上百畝大,位於城北荒郊外的貨場,能有人接手並雇傭幾個人看場子,就已經很不錯了。
按印象裏,92年並不是國企改製最艱難的時候,而是開端,卻沒想到海市這邊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貨場裏還橫著一排老舊的運輸車,甚至還有一汽的老解放,韓華說那些東西已經準備賣破爛了。
而事實上,運力短缺的需求還是存在的,這一點兒,韓楓心中有數。至於想發展後世那種快捷的“人到人”的快件模式——那得等。
韓華得兄弟真傳,見地就買,有房就買,所以連問都沒用問。
“生意很難攬,港口到城區的活早被人包了,試著去聯係過,不太容易打破別人家的壟斷。”韓華接著介紹,“你說的電話站我已經臨時建在了總部附近,一次安裝了十部,連接線員都已經培訓上崗。”
韓楓笑了,“哥,那接下來的事就容易了。你找人設計順風快運的宣傳單,內容到時候我寫給你,接下來,我建議你在江漸滬以及一天車程內的揚、常、寧這幾個城市全部建起配送站,不用這麼大,隻要能裝得下三五台車的貨即可,每條線上配兩到三台車,每個站要有一組收件員,有裝運有記錄,可以從當地雇傭,給基礎加提成的工資,運費提到每一立方米標準件每公裏4毛5的價格,也就是提一毛錢,記住一定要按立米均重來計算貨物,即不能超重,也不能超體,所有超的都需要加錢。具體怎麼操作,需要你有專人來研究這個裝車了,這個涉及成本,甚至合理的裝車本來就是一個學問。”
旁邊一直跟著看沒怎麼說話的沈苗兩人暗暗稱奇,這家夥看一圈兒,腦袋裏就多了這麼多的處理方式?可是,就算建了基站,那客戶呢?沒有貨可運,布設的再科學又有什麼用?
韓華已經明白了弟弟說的是什麼意思。
韓楓接著說,“我們不去和大宗運輸搶客戶,我們把目標盯在那些不足以發整車,或者經常有一件或者幾件貨要發到別的城市,特別是海市向南城、杭城以及沿線走的零散貨件,以及各城向海市發的貨——也就是說,我們搶的是現在客運捎貨的生意——這個,他們專心去運人就可以了,貨物由我們來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