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釜底抽薪(1 / 2)

一千頭成牛,還有一小半在觀察期,奶源的問題隻是暫時的。

可是,生產設備的滯後卻是沒有料到的——米國也有大型——日產100萬枚的全新生產線,而後續訂的新貨準備在海市上線的就是這種,可是當真沒想到銷售情況要比預估正好相反,不是少有人買,而是誰都想買想吃,特別是想給孩子買來吃,因為這是純奶製作,和米國人吃的一樣的雪糕。

“海市那邊的生產廠房已經基本建成,設備還有五天就能到港,預計半個月就能調試安裝完成,可是奶源的問題?”方剛,蒙牛公司副總經理,主管生產的負責人,剛剛畢業不到三個月,已經拿著年薪3萬,學來了養殖、生產冷凍食品的技術和管理,已經立誌跟著韓楓做大做強全國第一牛,早已把公司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工作的主動性極高,很多韓楓和王長順想不到的地方,他都能顧慮周全,奶源的事在他看來是整個牛奶業當下最大的問題。

王長順立即接了過去,“海牛那邊兒的消息十分複雜,有一半人支持變股與我們合作,也有一半人感覺會地位或者收入不保,拒絕在改製協議上簽字。這件事是莊副市長親自在推動,可是因為企業曆史較長,遺留問題多,一直沒什麼進展。”

韓楓的腦袋上次受了科委、京市的領導刺激之後,一直對這個很神經,如條件反應般,怒氣上湧,“不是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地區都和我們鬆城一樣,無私全力的支持,海市那邊兒資本意識悠久,他們很多人的算盤打的精良著呢,不是還有一半支持的嗎?那我們就分化瓦解,各個擊破,讓海牛走上破產之路,到時候收購起來也許會更便宜!”

列席會議的張天祥搖了搖頭,“楓總啊,我感覺還是派談判組好好的和海牛談一談,畢竟涉及上千人的生路問題。很多人,在公有和私有上的確繞不過來彎的,很多老人更是感覺自己從國家的人變成了個人,而不適應,讓他們放了飯碗容易,可是放了身份認同,很多人別不過那個勁來,咱們廠之前也是這樣。”

蒙羊有鬆城的特點,和海市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所有人都能明白海人和鬆人那怎麼可能比在一塊,文化程度上就高下立判,鬆城人隻要解決飯碗的問題,改製就迎忍而解,而海市人雖然比京城人更務實,可是他們堅持著的信念比別的地方都要強,對國改個的情況是一定要有說法的。

張天祥的意見,韓楓知道很中肯,想了想之後,不準備在再這個問題上研究來討論去。

“我來說一下,接下來的幾個步驟。第一,堅持高壓,廠房加速,設備上岸後馬上運過去安裝,同時和市裏去申請新的奶牛廠養殖區,遠近都可以,隻要讓海牛的人知道,我們真的準備要在那邊建廠了就行。第二,4500頭小牛,其中計劃2000頭運到海市,不管海牛收不收得成,我們都要在那邊兒建新的奶牛廠,目標因為不止海市一座城,金陵、杭城、揚城等等這是個城市群,消費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