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於九霄萬福宮四寶展覽室,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所賜。
據清笪重光《茅山誌》記載:宋哲宗之母孟氏不慎將銀針吞於腹中,禦醫束手無策,孟氏坐以待斃。哲宗遂張榜全國求賢,茅山上清宗壇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應詔入宮,用茅山道教秘傳符篆和丹藥令孟太後轉危為安。哲宗深感茅山道士醫術神奇,賜號劉混康“洞元通妙法師”,住持京師上清儲祥宮。不久劉混康請辭回歸茅山。徽宗繼位後詔請劉混康進京,這次他也隻住了不到一年便又回到了茅山,徽宗遂先後賜送“鎮山八寶”:茅山道教九老仙都君玉印一顆、合明天地日敕玉符一道、禦賜宗壇玉圭一笏、哈硯一座、宣和禦賜玉靶一口、《上清大洞秘篆》十二卷軸、《上清大洞券簡詞》十二卷軸、《遼王詩簡》一卷。
歲月蹉跎,人世滄桑,如今後四寶已經失傳,前四寶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在“文革”期間亦被查抄,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方才迎歸茅山道院。
玉印:長6.8厘米、寬6.4厘米、厚2厘米、印把高3.8厘米,上有瑞獸鈕,刻篆體陽文“九老仙都君印”六字。野史《三寶太監西洋記》載,此印是用戰國“和氏璧”的一部分刻製而成,有“夜食四兩朱砂,日蓋千張黃表”之說。又傳說朱元璋曾將此印收至宮中意欲改製“奉天承運文寶”玉璽。但三刻三試玉印上仍是“九老仙都君印”六個字。無奈之下,隻得於洪武十三年(1379)將玉印送回茅山。每逢茅山香期,來茅山進香的香客都要在香袋、腰帶上蓋此玉印,意欲借此消災延壽、遇難呈祥。
玉符:又名“鎮心符”,白玉刻製,長9.6厘米、寬7.1厘米、厚0.6厘米,上刻篆體陰文“合明天帝日敕”六字。合明天帝日與古代五行五方之說暗合,宋徽宗是大有深意的。符,古為信物,或兩半對合為一,或畫上符篆,一般有木、竹、玉石三種質地。據道藏《太上洞玄素靈真符卷上》陸修靜記載,茅山玉符係由都匠符演化而來,其要旨是:“若遇災兵之間,盜賊虎狼之內,及驚恐惡夢聞拈魂之聲,吊裘臨嚴,見諸汙穢,皆正心誦,合明天帝日三過,無不禳之也。”說白了,就是此符有驅邪除惡保佑平安的意思。
玉圭:茅山是道教上清宗壇,故又稱之為“宗壇玉圭”。長34厘米、寬7.1厘米、厚0.7厘米,通體晶瑩剔透。玉圭上部之紋理遠看似翩飛的蝙蝠,近觀似飛龍在天;中部之紋蒼茫若雲霧之繚繞;底部之紋則層巒疊嶂嵐氣嫋嫋。精美絕倫,令人歎為觀止。此圭另一奇特之處是能隨季節的交替而變幻出不同的顏色。圭身表麵玉質細膩,且春秋之時常有“汗水”滲出。
《周禮》定製曰:饗太廟,祭天地方可執圭。
哈硯:亦係玉質,呈長方形,長9厘米、寬4.4厘米、高1厘米,表麵有墨堂而無墨池,墨堂長6.4厘米、寬3.2厘米,玉質呈白色,對其哈氣,硯內頓滲水珠,舔筆而蘸,自成丹朱之色。該硯左上角有兩道細紋,形若小魚形態逼真。每日子午之時,兩條小魚便合於硯池內,人稱“子午歸槽”。可惜的是清末曾國藩之子來遊時,失手將哈硯掉到地上將左上角跌破,這一奇觀從此不複出現。
下一章是渡劫,要用到此四寶,特此說明,當然,此故事純屬虛構,略微引用,出入還會太大,大家不要太認真。
更新在晚上,原本寫了六千字了,感覺不行,刪刪漸漸去了兩千,還是覺得不好,還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