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楔子(1 / 1)

大約三萬多年前,天界異變,神氣泄入凡間聚而成垂天之雲,牽人間靈氣,聚周邊土石,逐漸擴大,形成懸空之山,周方為海,其大不知幾萬裏,是為「雲山」。

雲山之上地氣特異,靈力極強。至兩萬年前,已由有不少修行之人在這裏結廬修煉,更有不少門派舉派搬遷至此。時至七千年前,雲山修行人數空前繁榮,多達近百萬人,修士心中信念、道統不同,開始門派林立。至此雲山仙佛分別,妖魔並起。當時,雲山妖類魔修大道其昌,行事隻為隨心,罔顧他人,禍亂天下,道佛二道聯手逐一擊破。至此,妖、魔被天下之人斥之為邪,道、佛二教為民恤民,始有正邪之分,邪不勝正之說。

六千年前,人皇信奉儒教,輔以治天下,敕封國教,斥人間其他教派為旁門左道,招集無數人力,廣修通天塔,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劍鋒直指雲山。其時勢力鼎盛的道、佛二教首當其衝,奮力抗爭,兩敗俱傷。

是役,激烈之極,儒教被滅,雲山各大正派元氣大傷,邪道乘機又起。而俗世遭受池魚之殃的凡人數以萬萬計,文明教化幾乎斷層,歸於混沌,號稱返墟大戰。整整千年時間,人間在雲山正邪修士的幫助下才稍稍恢複些微元氣,是故人間有華夏五千年之說。之後,各派近萬修士包括近百地仙級別高手聯手,以無極之顛融萬物一體,以五行為煤納天地元氣,化虛為幻,施兩儀微塵陣將雲山與俗世隔絕,此陣一成,雲山之上突現地水風火,風雲變幻,竟同樣有了四季輪回,生死交替,成為一方真正世界,號雲中界。從此,俗世修士大減。

儒教傳承幾乎斷絕,縱然後史仍有無數儒家法典,卻幾乎無一完整,帝王社會高官貴爵得儒家形而無儒家意,是為酸儒,帝王更被嚴禁修行,否則,雲中界修士群起而攻。千百年傳下,數位帝王暗中修行,無一例外暴斃而亡,常人不知實情,隻道帝王天授貴胄,若再求長生,實是貪婪太甚,天也發怒,了了富貴性命。此後近百年,雲中界各派基本確立。時至今日,天道循環,各派興衰交替不一,或異軍突起,或道統中落,亦有不少上古道統流傳至今,終於形成如今上七下十海中三,正邪各半,道、佛、妖、魔鼎立的格局。

雲中之界地雖不如俗世寬廣,可人數更無法與之相提並論,說是地廣人稀毫不為過。修行之人俗念本淡,繁衍極為不易。眾人或飛升或應劫而亡,不出幾百年,人數竟是又下一台階,一些小門派甚至因此斷絕傳承。除妖修外,不得以之下,雲中界各大派隻得再棄前嫌,共同合力,布下生、死、幻、滅、晦、明六門,再次聯通世俗,擇資質出眾之人接引至雲中界,確保雲中界各派不至因門人經常紛爭。隻是此時各派還未從當初的損傷中回複元氣,而當初那些地仙高人又大多飛升天界,以當時眾人能力卻隻將生、死、明三門布置成功,幻、滅、晦三門則處於隨天機演變而不斷變換狀態,當初初時不知,進入此三門的修士盡數消失無蹤。

不和之下,參與此次聯手的上六大門派因此又是鬧的死傷無數。眾人無奈,再行磋商,最後定下生門屬道門,死門屬魔門,明門屬佛門。而各大門派勢力內中再行分配,輪流執掌三門。而通過三門入世的各派,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未將門人全部叫回,而是在人間設立世俗接引處,這正是現在俗世幫派、世家的真正背景。甚至當初所占之地連名都未改,如世人現在熟知的如武夷山,龍虎山,武當山等。甚至最後,各大門派精英盡出,為強占俗世地界而紛爭不斷。

各派占據絕俗世大多數靈地,中原,海外皆有。倒是佛門,來一句中原繁雜,人心不古,跑去了西域,最遠至天竺。魔門則因功法之故,躲去了南荒凶煞之地,毒物凶獸甚多,都是些窮山惡水。

再後來工業革命等等之後,那叫科技的東西讓所謂的靈山福地變成了禿山苦地,各大門派無奈,隻得從山村走向城市了,靠用現代人脈勢力為自己門派服務。倒是妖族見機,也不知跟魔門達成什麼協議,魔門應允其通過死門進入俗世。而妖族也幹脆,直接將世俗的飛禽走獸和一些奇花異草地毯式地掠回雲界,然後任其生長——妖族可是天生就懂修行的,這件事的直接後果就是世俗界一時無數生物瀕臨滅絕,和雲界頓時生氣不少,當然這兩樣都不會是他們的本意或目的。

而京都獨孤世家,便是青城派的俗世代表。獨孤離不能修行,卻熟讀典籍,對這些卻都還算了解。提升實力,這就是獨孤離現在最急切的想法。俗世築靈物稀少,獨孤離想要五脈築基,當然是雲中界中機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