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 辯佛(1 / 2)

一聲阿彌陀佛,聽得獨孤離一呆,靈台佛舍利卻大受觸動,散發出一道道清流。

此刻孩童和尚雙眼大睜,緊盯獨孤離手中野雞,滿臉憐色:“ 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羅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 ”梵音晦澀,獨孤離自然不懂小和尚是念起了《大悲咒》。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佛祖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友一身浩然正氣,天心體悟,慈悲為懷!”

獨孤離自不會把智光和尚當普通小和尚看待,就憑他一手靠近己等身周不足一丈都不為小龍靈發現的神通,若非那聲佛號,二人現在尚且未知。而且,修行界童身形貌高手向來不少,古籍記載,九百年前雲界以原武夷掌教大方真人之子尚玉龍為首,率同武夷雙童秦聲、秦樂,南海玄龜島散修易問鼎、易震天五人,俱是身若幼童,修為高深,度過天劫飛升天闕,號稱“雲界五侏”,名動一時。

可明明心知眼前此人年齡或許比自己曾爺爺都要大,獨孤離卻仍是忍不住好笑,動了捉弄之心,“大師所言在下不敢苟同,修行本就逆天,又何談上體天心?”

小和尚眉頭微皺,並未發作,口道:“修行之途,雖偷天之機巧,然仍有逆有順,順天而為,自然得天道庇佑,大福大吉相隨;逆天而行,失天之相,步步凶險,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之果。”

獨孤離眼珠一轉,並不正麵答話:“如大師所言,萬物平等,這野雞平日裏也不知啄食過多少蟲蛾生靈,我等身為修行之人,自當替天行道。它平日啄食其他生靈,今日再被我家妹子食之,正是一報還一報,了了這段因果。天道不爽,因果循環,便是吾等今日不助其早些解脫,他日下場也定當如此,甚至更為悲慘。是故在下非殺生,而是救其脫離那……萬劫不複,所謂早死早生早極樂。”

“縱然其行有不端,然上天有好生之德,當以禮教化之,使其歸善而後行善,以後善抵前惡,亦非無法解去因果,辣手阻之非是正途。”

獨孤離翻了個白眼,一隻野雞而已,也犯得著為之說這般一通道理,看著龍靈眼巴巴的神情,收起玩笑心情,出口直拒:“我等道家之人是隻尊三清,不信佛祖的。”

智光倒是不厭其煩:“道友此言差矣,仙佛本是一家,上古亦有道德天尊化佛之說……”

獨孤離心中不耐漸盛,想起當初何常在與秦先生在瑤宸上人麵前的做戲,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到頭皆有報,因果循環,報應不爽,莫非大師以為後善便真的能抵得前惡,自古以來,十惡不赦之人可有少見?縱使其改惡歸善,造福一方,可那為其昔日惡行下無辜受害生靈所得能有何物?你且慢說。”獨孤離見智光張口欲言,搶先打斷,“你莫以天道無常來答搪塞我,你若真這般說,那你口中一切生靈不論生性善惡、下場如何,也盡是一場輪回罷了,又有何殺與不可殺之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哼,你倒是告訴我,你就能承天之意?子非天,焉知天意便是如此。”

智光張了張嘴,啞口無言,細細咀嚼,獨孤離此言雖多偏執牽強,卻也並非毫無道理:“因果循環,天道無常,此般,佛祖之意又是何解?”眼中多出幾分不解,想起自己三世苦修,為揚佛法含辛茹苦終日奔走不敢犯那半絲戒律尚不得正果,此世矜矜業業如履薄冰,生恐一個不慎毀去三世修為,成道之期仍是遙不可及,一些晚輩弟子卻飛升極樂,陡然心境搖動,羅刹天魔影像叢生,“無量鑄佛,罪過罪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小和尚此刻卻是念起了《靜心咒》。

看在獨孤離眼裏,不屑地搖了搖頭,一個被教條教壞的孩子。也懶得管他,自顧將野雞開膛破肚,以癸水靈氣洗拔幹淨。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

小和尚念完靜心咒,重新恢複古井不波狀態。不想才睜開雙目,便看到野雞已被洗殺,不由大驚,悲憐之後,“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他?阿彌唎都婆毗?阿彌唎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迦蘭諦?阿彌唎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抧多迦隸莎婆訶……”又念起了《往生咒》。

獨孤離再好修養也禁不住如此煩叨,佛聲梵唱聽在耳裏,心中卻沒由來地升起一股怒氣,這股怒氣來的突兀,更是莫名其妙,卻難於遏製,獨孤離猛然轉身,臉色微有猙獰:“佛曰,眾生平等,是否?”

小和尚眼中堅定,答道:“然。”

“佛曰:六道眾生,有天、有人、有阿修羅、 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