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兒幹變成大明王朝第二大糧倉。永樂帝甚悅,之後,一係列政策出台,除了鼓勵漢人移民墾荒,在手工業、商業領域也進行了大量政策優惠,轟轟烈烈的東北大開發運動迅速升級——
等到永樂二十年,永樂帝進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征蒙後視察奴兒幹時,這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裏每年出產的糧食有五六成運送到大明國庫,這裏工商業繁榮,除了衣食住行及相關各行業,這裏礦藏資源豐富,采礦業、冶金業得到迅速發展,有朝廷重點投資建設的兵工廠、冶煉廠、火器研究營。這裏大明衛所駐地商鋪林立,漢人和各族人民混居一地卻相處和睦。這裏兩麵臨海,境內多江河,造船業十分發達,水上貿易也一片繁榮,位於烏蘇裏江和黑龍江交彙口東岸的伯力有奴兒幹最繁華的港口,庫頁島也不再成為永遠沉睡的海上孤島,這裏共有大大小小的港口六處,其中奴兒幹地區僅次於伯力的第二、第三大港口都在這裏,島上人口比之前增加了六十餘倍,島上的漁業、林業、造船業也十分發達,海上貿易也初具規模,這裏還有大明北方最大的地理海洋學院,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學子來此求學,體驗北國風光……
話說東北發展起來了,朝廷也足夠重視,漢人也慢慢成為這裏的主要民族,周芷若的心思又轉到了小日本身上。說到明朝的抗倭鬥爭,後世的子孫大多隻知道中國江南一帶的抗倭鬥爭十分激烈,其實早在元末明初時期,倭寇已經開始侵擾我們了。明初,正值日本進入南北朝封建諸侯混戰時期,日本沿海地區一些失意的封建主糾集武夫、浪人、海盜、走私商人,攜帶武器,成百上千地到我國沿海各地進行騷擾,殺人放火搶劫財物無惡不做。大明國境北自遼海、山東,南至閩浙、東粵,無不深受其害。這些打家劫舍的海匪,中國人稱他們為倭寇。早在洪武年間,大明遼東地區就經曆過五次大的倭寇入侵活動,永樂二年,朱棣曾派鄭和等人出使日本,簽下條約,掌權的將軍答應出兵剿滅在大海上活動的日本浪人、武士。然此時日本已陷入戰爭內亂,和約很快便成為一紙廢紙。
永樂十七年夏初,兩千餘名倭寇乘三十多艘戰船再次大肆入侵大明遼東地區,在遼東金州衛轄下的望海堝,遼東總兵劉江率領嚴陣以帶的明軍大敗來犯倭寇,殲敵千餘人,俘虜百餘人,兩千餘名倭寇幾乎無一生逃。
望海堝戰役之後,大明永樂皇帝額外多分了些精力注意遼東以東大海上的那個彈丸小國,大量錦衣衛高手被派到混戰中的海島上,大明的鐵器、糧食、絲綢、戰船等民生、軍用物資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日本島,島上的白銀大量流入大明國庫和大明商人的腰包,島上的諸候混戰越發激烈……
與此同時,在日本島和台灣島的中間,由一係列海島組成的琉求國也在永樂皇帝的政策支持下迅速發展起來,之後成為大明的琉求省,而且是大明南方重要的水師港口之一,是改編後的大明水師南海艦隊第二大軍事基地。之後大明又相繼建立了北海艦隊、東海艦隊,拱衛大明海疆,護衛大明商船,來自日本的倭寇懾於大明水師威勢,遂將朝鮮和南洋諸島國做為劫掠的主要目標。
永樂二十七年秋末,六十九歲的永樂皇帝朱棣崩於紫禁城乾清宮,因仁惠太子朱高熾已於兩年前病逝,遂由皇孫朱瞻基繼位為帝,次年改元宣德。大行皇帝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在議定廟號時,根據慣例,開國之君稱“祖”,其後稱“宗”。禮部為大行皇帝議定“太宗”一號,卻被新君駁回,言皇祖雖非開國之君,然一生文治武功創下永樂盛世不遜開國偉業,最後為其祖父定廟號“成祖”。
因周芷若的強製幹預,明成祖朱棣在永樂二十年第三次親征蒙古後就沒有再親自帶過兵出征,東北地區發展起來之後,大明的北部邊防也得到極大的鞏固,且蒙古最大的三個部落已經被永樂皇帝親自打趴下,大明又與蒙古實行了貿易限製政策,自永樂二十年之後,蒙古便是再有人來生事,也多是不成氣候,邊境都是小打小鬧,打過之後大明守境官兵都覺得不過癮。永樂皇帝朱棣沒有再繼續北征,而是留在紫禁城裏坐鎮,然後他就活過了自己的嫡長子兼太子朱高熾,大明王朝出現了第二次皇孫繼位,周芷若雖不知道朱棣、朱高熾父子是什麼時候死的,等到皇孫朱瞻基繼位的時候,她卻也知道自己蝴蝶掉了一位皇帝,曆史被徹底改變了!對於追諡仁惠太子的朱高熾小小愧疚了一下,周芷若便不再糾結了,現在繼位的宣德帝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長孫,在其父朱高熾被封為太子二十多年,朱瞻基也在五年前被立為皇太孫,這既是朱棣對這個孫子的喜愛,同時也是為了警告那些不安份的兒子,特別是嫡次子漢王朱高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