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上了烏雞國的太子。

那年輕的太子此番卻是格外恭敬,神色不似往常,張口問道:“唐長老,不知我母後和父皇可還安好?”

聞言,唐三藏安撫似的笑笑:“殿下不必著急,陛下和王後娘娘好的很呢。”

“是麼,那禦花園之事……可解決了?”太子焦急的問道。

唐三藏挑眉:“自然是解決了。”說罷見那太子歡歡喜喜的便要進宮,又伸手阻攔道,“殿下,此時陛下和娘娘正在宮中溫存呢,你還是不去打擾較好。”

那太子恭恭敬敬的一拱手道:“若是如此,甚好甚好,我便聽唐長老的不進宮去了。”

唐三藏微微頜首示意,似又想起了什麼,從懷中掏出個巴掌大的香囊,遞到那太子手中叮囑道:“日後若是遇到什麼危險,打開這個香囊可救你一命。”

“禦花園之事都已經解決了,哪還有什麼危險?”那太子將信將疑道。

微微一怔,唐三藏才目光悠遠的道:“以防萬一。”

太子認真的收好了那香囊,恭敬的點頭:“多謝高僧。”

待目送那年輕太子遠去後,端華幾人才忍不住嘀咕道:“師父,你什麼時候和那太子關係這般好了?”

唐三藏聞言卻吊著眉梢得意道:“那夜你們在禦花園中填那井,為師可沒閑著,連夜去找了太子殿下詢問了宮中這些年發生的事。稍稍做些聯係,便已知曉了個大概。”

眾人皆是一驚才道:“這麼說來,早在陛下開口之前,師父就知道瓊珠之事了?”

唐三藏點點頭,又不屑的嗤笑道:“不過,沒想到那陛下沒有說實話,反是顛倒黑白,亂扯一通。”

原來如此,眾人恍然。

烈日當空,熱風陣陣,唐三藏揮起袖子輕輕擦了擦額頭的汗,回頭望一眼這高大巍峨的宮門,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便拈著念珠搖著頭,一副大慈大悲的模樣感歎道:

“大鍋將至,大禍將至啊。”

逆天而行,篡改紅線,為一禍也。

剖子弑妻,偷魂續命,為二禍也。

擾亂綱常,妖物橫行,為三禍也。

禍至深,必遭天譴之劫。

*

烏雞國,建安二十年,七月八日,帝王駕崩。

手中抱一人皮,懷裏擁一株芭蕉,麵容枯槁白發蒼蒼,宛如五六十歲的老者。

七月半,國都地震,百姓死傷無數;七月二十日,五原山岸,盡皆崩裂。

七月底,四境旱澇交替,餓殍遍野,浮屍百萬。

烏雞國亡,據傳僅太子一人生還。

*

九月半時,那消息才傳到師徒幾人耳中。

端華聞言不禁唏噓,一麵驚歎唐僧的料事如神,一麵卻又不得不承認他真是極為殘忍,既是已經知曉國中有大難,為何不施以援手,縱使帝王有罪那黎民百姓卻是分外無辜啊。

對此,唐三藏嗤之以鼻,不屑道:“為師並不是那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他既種下了惡因,便要自行承擔那苦果。烏雞國亡,乃是咎由自取,幹為師什麼事。”

端華盯了他半晌,隻能默然送他四個字——鐵石心腸。

此時正值秋盡冬初時節,一路西去,但見漫山霜花凋落,紅葉林林瘦瘦,一場秋雨蒸熟黃粱處處豐盈。日暖嶺梅開曉色,風搖山竹動寒聲。

師徒幾人,一路看著那山景,望著那秋色,倒也愜意萬分。夜住曉行,又是半月有餘。

忽見前方一座高山,真個是摩天礙日。高不高,頂上接青霄;深不深,澗中如地府。

唐三藏騎在白龍馬上,眯著眼睛打量了片刻,提醒道:“這山十分陡峭,恐有邪物來侵。你們小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