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們的冶鐵技藝並不高明,煉製出來的鋼鐵不是硬而脆(碳含量過高),就是韌而軟(碳含量過低)。於是,為了得到更為堅韌的鋼鐵,先人們發明了將這兩類金屬按照合適的比例混合燒製,折疊相溶,以使其變得剛柔並濟的煉製方法。
人們將這種方法稱為折疊練製法,而由這種方法煉製出來的鋼鐵稱為折疊鋼。由於折疊鋼經過多次折疊,剛麵上會浮現出許多神秘的條紋,所以折疊鋼又被稱為折疊花紋鋼。由於折疊鋼的折疊的次數和混合的鋼鐵不同,質量也有所差異。折疊鋼並不是折疊次數越多越好,據說一般7-9折最為合適,最好的折疊花紋鋼可稱做‘百煉’。所以折疊鋼按造質量可分為普通折疊花紋鋼,精煉折疊花紋鋼和百煉花紋鋼。
折疊花紋鋼是古代製作刀劍最為適合的材料,著名印度大馬士革鋼刀和日本刀等所用的製刀材料都是由我國傳出折疊打製法為基礎煉製而成。
折疊鋼因為折疊的方法和角度不同,顯現的花紋也有所不同。最好的大馬士革鋼刀顯現出來的紋理是梯形紋,日本刀因為地膚燒製和包鋼的關係,紋理並不明顯(一般都為流水紋)。我國折疊鋼的花紋較為豐富,一般分為流水紋,母子紋,龜紋,羽毛紋和雲紋(也可稱為螺紋)等,流水紋和母子紋最為常見,雲紋最難打製。
“第二部,鍛打糅合!”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居日本,刀具製造水平非常先進。最早是從中國偷師學藝,後來自主造刀。限於資源,日本人喜歡在細節上下功夫,刀具用鋼則千方百計改進配方和工藝,因而日本刀具往往輕巧並在某些單方麵的性能上很優異。比如抗戰時期日本軍刀硬度很大,因而刀鋒可以做到很鋒利,但防鏽性能很差,需要經常擦拭保養。戚繼光抗倭吃了日本刀的虧,後來改進,發明了苗刀,打敗了倭寇。抗戰時期中國刀往往會被日本刀砍斷,硬度比人家差多了,所以抗日將士改用厚重的刀(現在的正式名稱叫“抗戰大刀”),兩強相遇,我的刀雖然卷刃了,但鬼子卻被劈成了兩邊。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玉鋼”,常有人將“玉鋼”吹得神乎其神,其實說穿了,那是日本鐵資源缺乏古代日本又沒有高溫燃料退而求其次的結果,性能絕對比不過現代鋼材。日本名師關兼常的青紙係列倒真的不錯,這首先是其鋼材中天然含有一定量的鎢,這對提高強度有決定性的影響。不過中國是鎢大國,在製刀材料上可以大量添加鎢,整體鎢鋼刀具在中國很正常。今天的關兼常刀具值得欣賞的是它的古樸風格,如果為了材料本身,那就沒必要了,現代鋼材隨隨便便都可以超過它。
花紋鋼很好,它是高碳鋼和低碳鋼反複折疊鍛打而成的,由於碳含量不同,因而刀身會有美麗自然的花紋,其中的高碳鋼提供硬度保證,低碳鋼提供韌性保證,刀刃淬火處理。鍛打過程中,粗顆粒被敲碎,因而降低了裂紋產生的可能性(花崗岩板材中粗晶的較之於細晶的更容易碎裂),這也是手工鍛打刀具的優越之處。花紋鋼折疊層數越多性能越好,有些達到數千層,但層數太多花紋細小甚至看不見花紋,降低了欣賞功能。
“第三步!百鍛!鋼胚成!”
在後世,折疊鍛打後的疊加層超過3000的,便可以用來劈砍手槍子彈!而采用複雜工藝手工製造的而成唐刀最大的疊加層的數目,則據說可以超過甚至達到數十萬層!
“第四步!鍛打!皮鐵成型!芯鐵成型!鋼皮成型!”
要做一把69厘米長的刀要先準備約4.5公斤的鋼。將其中的一部份熔化打製在長方形,並與鐵製的“挺”相粘合。其餘部份投入爐中打製。放入水中,繼而平均分成小塊,然後放在“積熔挺”上推放,重又放入爐中熔煉,接著再取出輕輕敲打成一張厚板,然後將其加熱,打平,把鋼鑿放在中間二折,這種作法反複十回至數十回,這樣,就可以可以把鋼中間的夾雜物質排出,從而將碳含量降至腺重量的五分之一(約95克)右這期間,熔煉的時候要塗上草木灰,灑上泥水,這將有助於防止鋼的表麵脫碳,並加速愈合折痕,經由這種鍛造、刀身可以產生出各種紋路(折翻鍛造)。可以說,是百鍛的後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