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段(1 / 3)

“皇上一意孤行,誤人誤國,臣請願告老還鄉!”李楠丟下這句話,揚長而去。

趙恒被她嚇的不輕,本來身體就不好,她走之後就發了高燒,囈語不斷,朝中之事全部交給了劉娥,劉娥從此就從後宮慢慢走上了朝堂,她與李楠的誌向自然是一致的,不久之後,聖旨便首先抵達了西夏(今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蒙古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主要內容是期望他們的國君能來大宋作客,大宋必會熱情款待之。

西夏王和眾臣僚商量許久,一邊害怕宋朝會扣留國君,一邊更害怕不去的話宋朝會發兵攻打西夏。最終僥幸心理占了上風,認為中原國君一向以禮待人,所以西夏王最後決定去開封,隻是他一到開封就被扣留了,李楠逼著他把西夏領土送給宋朝,這算是明奪了,西夏王哪裏甘願?死扛著不願交出領土,李楠就拿他威脅西夏臣子,臣子們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要國君,一派主張另立國君,吵吵嚷嚷也分不出個所以然來。

李楠卻沒那麼多耐心,陳兵二十萬於西夏國境之外,明擺著他們不同意交出領土就要攻打了。

黨項族也不是軟柿子,硬碰硬他們也不怕,這確實是又一場硬仗,宋軍凱旋後屁股還沒坐熱呢就再次上了戰場,當然,最後的結果毋庸置疑的是宋軍勝了,黨項族人少,雖然彪悍但是比他們更加彪悍的契丹人都被趕到了西伯利亞的極寒之地,更別提他們了。

如法炮製,宋朝在西夏國設立西夏府,收了他們的兵權,依舊“一國兩製”,從此之後,玉門關以東的領土納入大宋版圖。

西夏之後,便是大理。

90

90、第八十九章 ...

西夏之後,便是大理(今雲南中部偏西),大理之後,便是吐蕃(今青藏高原大部),吐蕃之後,其他的小國也相繼納入大宋版圖,與此同時,開始在東海海邊建造大型的戰艦。

等到北遼滅亡之後,又是十個春秋過去了,而宋朝在此時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大宋帝國,庫頁島以西,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以南,克什米爾以東,一直延伸到南海和東海的廣袤領土全部都歸入了帝國的版圖,南海之上的兩個小島瓊州和琉球也主動歡迎帝國的軍隊入駐,宋朝在兩地設立瓊州府和琉球府,疆域再次擴大。

李楠這十年基本上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當各個地區都被她馴服之後,她又把目光瞄向了與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的日本島,在東海建造的戰艦已經整整齊齊的排列在了海邊,隻等出發。

帝國的疆域在此時達到極盛,但是經濟發展卻一直停滯不前,因為戰爭的緣故,青壯年勞力奇缺,老百姓怨聲載道,李楠因為晚年的窮兵黷武也遇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之聲,她卻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權傾天下的她執著的近乎病態,征服日本也一直是她的夢想,而此時已經一隻腳踏進棺材的她隻擔心天不假年。

朝堂上關於是否出征倭國分為三派,一派全力支持、一派反對、一派中立,李楠從邊疆回來,趙恒難得的精神一次,靜靜的坐在龍椅上似是在聽取眾人的意見,實則眼睛一直不離李楠。

算算日子,皇叔該有六十八了吧。

這一去,卻又要多少年才能回來呢?

李楠聽著旁邊眾官員唇槍舌劍了許久也沒討論出個所以然來,登時沒了耐心,她站了出來,堅定地看著趙恒:“自臣與太祖太宗結為兄弟起,到如今,臣為大宋鞠躬盡瘁五十年,曆經三朝,無數次死裏逃生,無數次被困險境,但是臣從未害怕過,臣無子嗣,唯有這一個願望而已,請皇上準許臣出兵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