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骨人?
這個我倒不是很陌生,常聽村裏老一輩人提起,在以前,撿骨人是很吃香的一種撈偏門行當,隻是近幾年改革開放,現在沒以前流行撿骨了,做這個糊口的人便漸漸少了下來,隻有少數上了年紀的人還有這個膽量和手藝。
撿骨人,說好聽點就是撿骨師,說難聽點就是收拾屍骨殘骸的,但卻也沒那麼簡單,做這個行當的人,還要懂點風水,相當於是半個風水先生了,雖然吃的是死人飯,但一般人卻不敢得罪。
在客家地區,給老人建造壽墳或者給自己建個衣冠塚都是常見的,但也有很多二次葬的,意思就是將埋了的人到一定時間就挖出來,然後再選個好的地方再葬一次。
或許很多外地人不能理解客家人的這種做法,因為通常別的地方都是講究入土為安的,一旦葬了進去,就不可能再挖出屍骨來再遷走。
但是在客家地區,這種做法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的,而且都是有錢有條件的才會這樣做,這樣一來,撿骨人便派上了用場,請這個撿骨人來幫忙撿骨骸和遷墳。
這個習俗的由來說來話長。
客家人一開始都是在河南中原大地生存,而不是在粵東閩南等地的,但是因為古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客家人被迫多次遷徙,客家人為了遷徙時能夠帶上先人,於是,就挖出先人的骨骸,背著先人的骸骨到新的地方。
客家人帶著祖先殘骸一路南下,直到南方,到現在還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一說,自此客家人才在粵東和閩南等交界之處紮根下來。
因為南下遷徙的過程中,都是寄於他人地盤之中,被稱為“客人”,這也是客家人這個稱呼的由來,而也就是這時,漸漸形成了這個“撿骨葬”。
正因為客家始終信奉一句話:“人受體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才導致這一帶對於喪葬和祖宗的墳地等風俗,格外的重視,此刻這個撿骨人葛先生找上門來,八成也是為了這方麵的事情。
“無事不登三寶殿,葛老,說說你來這找我的目的。”二叔公直接開門見山道。
“哈哈,晉師父是個爽快人。”葛老頭子點點頭,“既然晉師父這麼說了,那老頭子我也不繞彎子了,這麼和你說吧,縣城的周家,要請我撿個死人骨,我想請晉師父和我走一趟。”
二叔公抬起眼皮子,“葛老頭子,你向來都是吃獨食的,有什麼事都是和你那幫徒弟一起幹的,現在怎麼會來找我了?隻怕事情沒那麼簡單吧。”
我和晉南在一旁聽著沒有插話,周家我是知道的,和慕家,陳家,並稱為縣城的三大家族,在改革開放前都是大地主,雖然在土改的時候土地被分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周家自然也不是平民百姓能高攀和得罪的。
“晉師父一顆玲瓏心,我知道是瞞不過的。”葛老頭說,“確實這裏麵有問題,我一個人做不過來,所以才來請晉師父的。”
葛老頭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
原來,是這周家老爺近來老是做一個夢,夢見他爹,也就是周家老太爺托夢給他,告訴他在下麵過得不好,吃不飽穿不暖,這周老太爺生於清朝,自小就是錦衣玉食的,一直長壽百歲,活到三年前才去世的,出葬的時候也是風風光光的送走的。
並且逢年過節的祭祖,周家人可沒少燒紙錢和冥品給這個老太爺,就是怕這個老太爺過得不好,可是偏偏近來老是托夢給兒子周老爺,念叨著在下麵過不好,這可把周家人嚇壞了,趕緊又是大肆埋了冥品,紙馬,紙宅什麼都沒少,一股腦兒的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