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

好在傷口剛包紮完的那刻,從殿門外悄然走進一將士,襄凡見其一來,便隨手打發了太醫,這太醫心頭頓時鬆了一口氣,也打定主意今日之事決不說於第二人知曉。

來人便是那意欲將功補過的統領。

“查到了什麼?”襄凡臉色不善,向其問道。

“安平貴妃昨夜自盡於紫鸞殿中,小公子依舊還在壽福殿內,被一女婢暫時照看。”統領低聲回話。

“果然。”這結果與襄凡想到的一樣,於是繼續說道:“你再去查,貴妃一定不是自盡,而是他殺。”

重新接到國主的命令後,將士統領便施了一軍禮隨後離去。殿內隻剩襄凡一人。

站在寢宮的大門處,襄凡心情久久無法平靜下來,當年處心積慮謀得這齊國天下,而如今卻危機四起。抬頭看著這蒼茫的天際,悠悠萬裏,風起雲湧,正如這烽火亂世,何處安寧。

作者有話要說:這回輪到齊國了。。

混亂的時代嘛,一切都可以理解!

34

34、第二卷 第十五章 昭惠回國 ...

二日後,也便是趙昭惠抵齊的第十五天,趙國國主及眾多使臣離齊回國。

此時的齊國並不適合多做停留,而襄凡也沒有空閑再與昭惠商議趙國與齊之格局,貴妃被人謀殺並偽裝成自盡模樣,小公子隻知哭鬧惹人心煩,齊國皇子下落不明,刺客行蹤更加無法追蹤。這麼多問題一時間如高山般壓於襄凡心頭,趙國一事,至可以先行放緩,畢竟最為重要的是齊國的安定,而安內,再圖他國之利。

襄凡之憂尚且不再提及,趙昭惠這些日子與襄凡也曆經不少事情,齊國勢力對他而言,早已沒有想像中那般嚴酷,所以,此次回國,除去擔心襄凡外,心情倒也算是不錯的。

武昭一年,三月初九,昭惠返回趙國。

回國之時,沿途百姓紛紛放下手上工作,跑出屋外想要目睹本國國君的風采,不論國君仁德與否,百姓總是對國主懷著難以磨滅的好奇心,三分尊重,七分懼怕,這掌管著趙國上下生死之人,究竟是何種模樣?

趙昭惠本隻想坐在馬車之中回宮便好,可轉念一想若是讓百姓們看到本國國君,說不定也能安定人心。晉國冀恒的全民絲織計劃已經實行一定時間,趙國某些百姓也已拿到真金白銀的好處,再加糧食充裕,此時,正是安穩國勢的好時機。

雖然隻是小小一件事,可昭惠還是決定認真完成。於是,當使齊隊伍一進入趙國國都,趙昭惠便在數十位甲胄武裝的將士護衛下,緩緩走下那輛氣勢不凡的馬車。

四周百姓早已跪倒在地,迎候國主。等昭惠下令讓百姓們全部免禮起身起,人們才敢偷偷朝國主看去。要知道在這個時代之中,除去大臣以及部分貴族之外,是沒有多少人能夠親眼見到自己的國主,特別在一些國家中,國君這一人物已然披上了層神秘的麵紗。

不少衣著樸素的老人看到這位少年國君後,居然激動的老淚縱橫起來,其中有一位發須皆白的老者,一邊拉著自家小孫孫的手,一邊抬起袖子擦眼睛,昭惠心中覺得百姓的反應有些誇張,隻是見到國主,有畢要哭成這樣?不論如何,既然已經下了車,便應該把這場“秀”做完美。

“秀”這個字,是突然間浮現在昭惠心頭的,沒去想是什麼意義,隻是本能的走向那位牽著孫兒的老人處,帶著親和的笑意對那位老人家說道:“老丈,生活可還過得去?”邊說邊體貼的拿出一方摻著金線的手帕遞給老人擦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