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55、第三卷 第十一章 平衡戰局 ...

作者有話要說:這一章,我考慮了好久要不要寫,的確,這情節很俗套。

但是,每當想起昭惠曾經為趙信之擋過一箭,就覺得,按那個時代的醫療條件,這種嚴重的傷勢可能無法真正痊愈。

所以,昭惠盡管年紀不大,但身體應該極其不健康。

已經有人跟我講。。她說昭惠為什麼老生病~額,或許我不該再寫這麼俗氣的情節,但是。。哎~

我寫都寫了~

別批評我~我盡量在後文寫得正常點~

嘿嘿,還要推動昭惠的感情糾葛!~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更已到武昭一年,七月初一。

灼熱的夏日陽光將大地中並不充沛的水氣蒸幹,先不談午時氣溫幾何,哪怕是清晨時分太陽升起的那刻,空氣中便已經充滿了讓人渾身不自在的炎熱氣息。

今日一早,齊、晉兩國盟軍再一次派出萬餘人的大軍,想要一舉消滅嚴陣以待的趙國軍團。不久之前才見識過趙國的反擊,但盟軍眾位軍師並不將這一反擊看在眼中,雖然趙國創新了戰陣站位,兵種排列,但實際上也並無增加多少實力,上次被趙國贏了去,也隻是勒揚天的輕敵。畢竟還年經,勒揚天麵對變換,沒有更好的做出應對,隻是一味的讓盟軍衝鋒,從而輸了這場本該贏得漂亮的小對弈。

再次與趙國對陣,盟軍再無派出年經統領,而是直接讓兩國軍團中最為資深,兵法精通的老將上前線,萬人大軍氣勢非凡的排開,麵對著眾位趙國將士,一股戰無不勝的威懾蔓延在整個陣場。

隻可惜氣勢再足也於事無補,趙信之親自上陣指揮統率大軍,以昭惠之計謀為基礎,以臨場現狀為依據,才抽調了八千餘人的各部兵種,便把敵軍萬人大陣破個七零八落。一時間,盟軍死傷無數,光戰俘就達到了上千人這一巨大的數量。

從此之役,齊國輝廷與冀國冀恒總算是明白過來,並不是趙國的什麼運氣使然,而是這看似平常實則威力不凡的戰陣,以及某些被改的麵目全非的武器作怪,就是這些東西,直接導致了盟國的失利。某些細心的將士還發現,趙國不少騎兵與步兵身負的鎧甲也與眾不同,自己的弓弩與利劍居然無法穿透趙兵甲胄。

七月初八,陰。

這是個沒有烈日的好時光,隻可惜齊、晉二國再次以萬人之數出兵趙國,這次其二國將帥汲取教訓,同樣也布下與平時截然不同的戰陣,以車兵為首,欲以戰車厚重威猛之勢,硬抗住趙國第一輪殺傷力極強的弓弩長矛之陣,然後戰車便可深入趙軍陣中,騎兵與步兵包抄趙國後方軍營。

隻可惜想法雖美,但現實讓人目瞪口呆。

趙信之看到敵軍變陣,即不震驚也不憂慮,隻是越發冷靜的布置下去。

趙國軍團不懼戰車之陣衝鋒,戰車雖然威力巨大,但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其速度緩慢,比起騎兵迅猛之勢,更是差了很多。

趙信之也不變陣,同樣以弓弩與長矛陣為前鋒,可這回,弓弩換成了以速度見長的特製箭支,而長矛數量卻減少三層,弓弩數量同樣增加三層。這還不算完,在這批特製弓弩箭支的前端已被綁上浸潤了遇火即燃火油的附屬外物,當前陣士兵看到敵國戰車進入自己射程之中時,便毫不留情的將已經點燃的箭支猛射出去。

其實結果已經顯而易見,當齊、晉盟軍發現自己的戰車陣營尚未衝鋒至趙國軍營,便已經被大火吞噬,再想退卻回營時,才發現趙國騎兵與步兵已經衝入自己戰陣之中,一來一往,便將盟軍衝散開來,逐一擊破。

趙國,再一次,勝得漂亮。

七月十九,兩軍再次對壘,趙國再次以少擊多,布下金光陣,以銅鏡反射陽光,不用一兵一卒便將敵國整營騎兵擊退。當馬匹被強光驚擾,騎士還未反映過來,駿馬便受驚狂躁。一時之間,無數騎兵落馬,場麵一度混亂至極。隨後趙國派出做好防備的車兵與步兵快速出擊,俘虜敵軍四千餘人。

不得不說,此次勝利除去趙信之借鑒昭惠絹書上的內容外,更多的是趙國軍營所處的方位,占據著地利的優勢,再配以出其不意的計策,趙國再次贏得勝利。

七月二十四,趙國軍團與敵軍發生小規模衝突,趙軍統領過度輕敵,居然獨自一人出陣,意欲挑戰齊國勒揚天,結果被斬落馬下,將士們失去大將後頓時軍心渙散,不戰自敗。

七月二十八,齊、晉盟軍欲趁勝追擊,再次以二萬餘人迫使趙國軍團出營迎戰,可不曾料想己方棋差一著,在雙方人馬數量相當的局麵下,敗退而回。

七月三十日,趙國再次勝出,成功的將防線前進一百二十餘裏。

八月七日,齊、晉盟軍主帥謹慎從事,兩軍對陣之時並不搶先衝鋒,而是以防禦之陣漸近於趙國將士,雙方人馬相抗半日有餘,最後於平局收場。

……

時間轉眼便到了九月初。

兩個多月的戰爭戲劇性的發生了逆轉,先是趙國的慘敗,到後來齊、晉盟軍的被壓製,對趙信之而言,能保持本國勝多輸少的戰況已是不易,要知道雖然敵軍敗績漸多,可齊國與晉國國力較之趙國都贏上幾分,再加上晉國本就是個產糧大國,眼看著趙國的糧食已經不多,可敵軍好像暫時還不用為饑餓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