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段(2 / 3)

前事可鑒,溫璞自然不會放任這種事情發生在明教。如今正是元朝,明教未來將是決定這個國家走向的重要力量,越強大越能減少對民間的傷害而建立良好的統治基礎,而且這個年代,很快就要到十四世紀了,她記得,西邊就是這段時間進行了文藝複興,大航海時代等等諸多事情的?

事情總要一步一步做,就像共方要擺脫某國際的強製指導一樣。現在還是先擺脫波斯那邊才最重要。

還好,陽頂天在教中的地位基本不可動搖,目前明教也沒有到未來那樣龐大的地步,波斯方麵自然不會有什麼重視。相對要擺脫波斯也就容易很多。

不管怎麼樣,和這片土地上大部分漢人一樣,明教的教眾在很大基礎上對元朝的統治不滿。取消科舉製,完全的種族論,用強力壓迫下層民眾,遊牧式劫掠擴張,而不知經營。這些統治政策之下,民族矛盾越來越突出。

所以,在一開始稱霸江湖的教義之上,溫璞拋出了驅逐夷狄,光複大漢的指導思想。在大環境之下,這樣的思想自然受到了歡迎。

提出這個思想的少教主,自然受到了尊崇,地位進一步確立。

事實上,不知道明教和波斯有關係的人多得是,下層教眾關心的是生活,對這種事情怎麼會在意?所以當溫璞不動聲色地將所謂的聖火令給改了,教中基本沒有任何動蕩,即使上層有一些異議,卻被溫璞一句“波斯到底不是炎黃血脈,既然驅逐夷狄,怎可讓天下人對我明教自身發生懷疑?”給打了回去。既然要堅持驅逐夷狄的想法,那不管是元朝高層的那些還是波斯的那些,還不是一樣?

原本就是明教這邊上趕著去波斯認祖歸宗,波斯那邊也沒有對明教多重視。加之來去路途遙遠,本來就音訊不暢,即使和那邊的聯係漸漸斷了,也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至於引起原本的陽頂天死亡的成昆和他的師妹?溫璞簡簡單單借用了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就打發了所有人,這個問題自然就沒了。

明教想要發展,就一定要麵對六大派。少林,武當,昆侖,峨嵋,華山,崆峒。哪一個都不是好易與的。然而,在這個時期,後來成為絕頂高手的滅絕師太,張三豐,空聞大師等等,大都還年輕。

年輕,就意味著心智還不成熟,容易被影響。

為了樹立明教的好名聲,溫璞在開始掌權之後就開始張羅起來,讓教眾屢屢在民間行俠仗義,救助百姓,和當朝作對,如此積累下良好的群眾基礎,現在她並沒有改變這樣的舉動,隻是稍微設計,讓這些六大派中的關鍵人物多次看見明教的所作所為,崇尚行俠仗義的年輕的高手們自然心生崇敬,對明教好感倍增。即使是年長的張三豐,也未免被影響。

與此同時,為了將來,溫璞動手開始改革整個明教的體係。什麼左右二使,四大護法,五散人,太過江湖氣息,別忘了未來明教可是會轉化成為一個政府的,如此鬆散的體係怎麼能成事呢?反正這些人還沒成長起來,在這之前,溫璞打著恢複古製的旗號,設教主一名,下麵丞相統領百事,分諸部,掌管不同的方麵。教主是個更加類似於榮譽職位的身份,就像是君主立憲製中的君王,基本當擺設用,最重要的作用是凝聚國民或者說教眾,作為精神象征。管事的是丞相,任期是五年,可連任一屆。下麵的諸多部門也是仿照現代化的部門設置。最重要的是——絕對不以武功論高下。不過,到現在為止溫璞比較頭痛的問題就在於這一點,她活著的時候,武功自然是最高的那個人,即使有人想要憑借高武力壓迫其他人實行獨裁或者破壞這個體係,有她在就無法成功,但是未來呢?她死了呢?左思右想,隻好建立起另外一個類似於錦衣衛的部門,直接節製整個統治階層,這個部門內都是武功絕高者,有溫璞傳下的各種秘笈作為武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