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中士班長上將兵的許世友
許世友上將是我軍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高級將領,也是從戰士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指揮員。他馳騁沙場,出生入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革命建設奮鬥了60餘年。有關他的革命經曆,人們已有不少了解,而他在1950年代末下連當兵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一個師政委下連當兵
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
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製度後,由於一些幹部誤把正規化理解為等級差別,出現了脫離戰士、粗暴管理等不良現象,部隊內部產生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問題,導致了官兵關係緊張,也引起了黨和軍隊領導的關注。1958年2月,昆明軍區13軍37師政委何雲峰大校、副師長張化民中校身著戰士服、佩戴列兵銜,分別前往該師紅軍團(109團)八連一班和四班當兵。他們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和戰士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操練,一起摸、爬、滾、打兩個多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密切了相互關係。何雲峰和張化民在當兵過程中,也進一步摸索了一些政治工作、軍事訓練的經驗,指導了全師的工作。他們的事跡報道後,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
1958年8月21日,毛澤東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的軍官,像雲南的一個師長,一年當一個月兵,我看這是好辦法。……這樣,我們的軍隊就是永遠打不散的軍隊。”8月30日,毛澤東進一步提出:“我看所有的‘長’———軍長、師長等,都至少當一個月的兵,頭一年最好搞兩個月,要服從班長、排長指揮。一年你管人家十一個月,人家管你一個月還不行嗎?有些過去當過兵的現在多年不當兵了,再去當一下。”9月20日,總政治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作出了《關於軍隊各級幹部每年下連當兵一個月的規定》。規定下發後,各級軍官積極響應,全軍上下迅速掀起了幹部下連當兵的熱潮。
許世友笑著說:“怎麼,看我老了?老兵能打仗,有戰鬥力!”
總政通知下發時,南京軍區正在召開黨委擴大會。第二天,毛澤東來到南京接見黨委擴大會代表,他非常關心地詢問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世友同誌啊,現在地方上規定每個領導幹部要有一段時間進工廠當工人,下鄉當農民,你們部隊幹部可不可以下連當兵?可不可以作個決議?”一向對毛澤東指示說一不二的許世友堅定表示:“完全可以!”毛澤東走後第二天,南京軍區黨委擴大會就作出了各級幹部下連當兵的決議,全體代表都報名申請第一批下連當兵。9月23日,南京軍區黨委批準了許世友等30名將軍第一批下連當兵的申請。當晚,被批準的幾個將軍興奮地舉行了一次“士兵座談會”。許世友在會上說:“三十年前我當過兵,那時官兵不分你我,不分老少,都像親兄弟一樣,生活在一起,戰鬥在一起,個個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正是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了戰士的成長,培養了我們成為軍官。今天,我們當了高級幹部也不能忘本,在我五十一歲的今天,又第二次下連當兵,我真高興。我這次下去一定要把兵當好。”
10月17日,上將許世友頭戴船形帽,身穿士兵服,來到海防前線某步兵六連七班,當了一名“上等兵”,他的直接領導是中士班長張吉生。許世友剛到住處時,房東老大爺站在門口驚奇地打量這位老戰士,孩子們也從窗口伸出頭來看。許世友笑著說:“怎麼,看我老了?老兵能打仗,有戰鬥力!”放下背包,許世友馬上參加了班務會。他對大家說:“我這兵很老,1927年就當兵。這次到七班來當個老兵,希望同誌們多幫助我。共產黨員嘛,能上能下,能官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