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段(1 / 2)

正與她的生母郡主商量對策。鄭琰再機靈,在親密與可信上,比起郡主還是要差上一截的。

這位郡主因為是皇後的生母,被封作莒國夫人,確實挺擔心孫寶林生個長子,等聽說生了個小公主,莒國夫人比孫寶林的媽還高興呢!“這樣最好了,這二年,誰都得不著。你趁這時候,要與聖人多處處,待出了孝,最好懷上個小太子。”

徐瑩心說,徐少君怕也打的這個主意呢,看她那個黏乎勁兒!又不想讓母親擔心,隻問莒國夫人:“徐梁在朝中有何動向?”

莒國夫人道:“他如今道老實,梁橫還真是個福星!”口氣裏滿是幸災樂禍。

徐瑩低聲道:“若徐少君再有什麼不妥之處,還請阿爹阿娘給我在外麵盯住了徐梁,尋著他的錯處來!”

莒國夫人道:“他是鄭靖業的人,不太好辦。”

徐瑩道:“我看鄭七是一點也不喜歡那個女人的。”

莒國夫人好奇道:“這又要怎麼說?”

“怪冷淡的。”

莒國夫人道:“我的傻孩子!她們是親是疏,豈是一眼可知的?你還是小心著點兒好!”

徐瑩也疑惑了起來:難道自己看錯了?

鄭琰再次到昭仁殿裏來的時候,言談之間似乎證實了莒國夫人的猜測。

兩人說起蕭令先給徐瑩的五哥升官兒,鄭琰忽然笑道:“娘子冊封之典已過,明年又是改元,何不眾樂樂?”

徐瑩好奇地問道:“怎麼個眾樂樂?”

鄭琰道:“孫寶林誕育有功,難道不該升一升?徐四上次隻是受了連累,難道不可憐?你要不可憐她,等聖人可憐了,可就不好看了。這事兒,還是你提出來為好。再說,聖人守孝三年,這三年,宮裏就這幾個人,還個個卑微,三年一過,不知要補充多少淑女進來了。”

徐瑩好奇的表情被空白表情刷屏:“我知道了。”

她最終還是跟蕭令先提了那麼一提,蕭令先也是一句:“知道了,你看給個什麼品級合適?”

徐瑩拿出了她的方案,徐少君與孫寶林皆為才人,尚、蔡二人皆做寶林。蕭令先也挑不出毛病來,首肯了。

徐瑩不免對鄭琰有了一絲懷疑。

—————————————————————————————————————————

鄭琰從最近比較少的入宮次數中似乎感覺到了什麼,徐少君身上明晃晃的鄭黨標簽掛著,智商正常的人都會懷疑那麼一下。就這樣吧,懷疑就懷疑了,時間會證明一切的。

鄭琰現在要做的,是趁著有限的時候,把一應事務安排妥當,這個倒不難。有權有勢就是好!不怕人敢趁機占便宜什麼的。她爹還在,她家勢力還在,誰敢趁她不在動她的東西,那真是“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而且,她保證會收利息。

最難的不是物質上的處理,而是人際關係的處理。所謂“人走茶涼”,雖然不至於這麼淒涼,但是人不能經常見麵,很多情誼就可能會淡下來。在走之前,總要多見一見,聯絡一下感情,走了之後繼續保持聯係什麼的。

自己娘家是必不可少的,慶林長公主那裏,鄭瑜處,李幼嘉家、於元濟家、鄭安國家,甚至徐梁那裏都去了一次。念及要出遠門,又揀了個出太陽的日子,跑到先帝陵前去說了一會兒話。回來的路上想起懷恩來了,複去看了他一趟。懷恩剛過五十,在這個年代算是高齡了,蕭令先登基,因先帝遺詔給了他退休金,他也不好再留在宮中,索性

157、鄢郡不好守 ...

識趣地出宮讓侄子奉養,當個老太爺。

鄭琰以“老翁”稱之,見他過得雖然儉樸,倒也悠然,就好養些鳥來逗著玩兒。

聽說鄭琰要出京,懷恩眯著眼睛道:“一路小心,侍侯先帝的時候,曾聽先帝說過,地方上的世家比京裏更頑固,不過……你可提醒池郎,以庶抗士。”

鄭琰笑道:“謝老翁提點。”

現在,她正在自家設宴招待李神策和李俊。

池脩之要外放的消息早有風聲透了出來,李俊羨慕地道:“能出去看看不同的風景也不錯。”

李神策當他說醉話,很殷切地對池脩之道:“這是個好機會!有幹材有政績,日後為相才會少責難。”

李俊被嚇得打了個嗝兒:“鄢郡為上郡,不過從四品,你現在就說宰相,太早了點吧?”

池脩之心說,你哪裏知道要不是我跑得快,就TM成九卿了!

李神策繼續當李俊說醉話:“幹得好了,回來就能轉做正四品,”看了一眼鄭琰,“做從三品也不是不可能。以後可大展雄材了!若是在你外放這幾年狄人有變,就太可惜了!”

鄭琰對少數民族的“邊患”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怎麼說?”

李俊不幹了,嚷嚷道:“你們盡說些俗事!好好的賞賞雪景喝喝酒多好!”他們正在池家水榭上坐著,關上玻璃窗,賞雪景非常地爽!人都是有惰性的,想當初,李俊是能夠在四麵漏風的亭子裏這麼幹的,現在暖和屋子裏呆著也能賞雪,就不想出去了。可不出去,這三個人實在嘮叨,李神策一定是故意的!他故意把自己按屋裏,然後說這些自己不喜歡聽的話,這是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