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安長公主的做法,在我們看來是賣國的無恥行為,槍斃五百年都不為過,但是,在那個朝代,那個背景下,還真就是處在她那個階層的人能做出來的事兒。
雙眼皮君在留言裏舉了東晉末年、李淵等例子,這些都是真的,與外族聯合參與內亂神馬的。此外唐肅宗為平安史之亂與外族約定也是真的。
除此之外,大名鼎鼎的石敬瑭,兒皇帝,燕雲十六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就是為了當皇帝,向契丹不但是稱臣了,還認比自己小的遼帝為父。
所謂貴族,所謂皇室,並不是與“高貴優雅美麗動人”等美好詞彙有著必然的捆綁關係的。
這些,都像是新文化運動裏批判的那樣“隻知有朝廷不知有國家”,這也是因為當時的認知所然。民族國家的概念出現得很晚很晚,大家都是這麼認知的。古人對國家的概念與現代人是不一樣的。而且,視百姓、財富為籌碼,是很多人都有的觀點。我想,這大概才應該是穿越者鄭琰與土著們在政治上最大的不同吧。
其實,哪怕是在清末民初,軍閥混戰的時候,大部分軍閥也是隻知有朝廷不知有國家的。要不然就不會有什麼親日派、親美派的軍閥了。當然,這樣是沒有好下場的。看張作霖這個親日派最後被日本人炸死就知道了。
我希望能夠寫一個算是寫實的架空故事出來,而不是臉譜化地寫一個好人與壞人的故事。
180
180、皇長子病危 ...
秋高氣爽,避暑的人們回到了京中。
京中也不見有什麼大變化,花草樹木未見枯萎,秋菊還開了。除了物價上漲了一些,小民的日子還是得照過。對一等的富貴人家來說,些許上漲不過九牛一毛,影響不到生活。貧苦的人苦日子過得慣了,實在過不在下還有投到權貴門下做奴婢這條路可走。受影響最大的卻是原本的一些小康人家,原本過得尚算富足,現在卻要更加精簡地過日子,略有不適啊略有不適。
總的來說,看起來是一片平和,絲毫不見什麼外有邊患內有民亂的跡象來。更因有皇後生下了公主這樣的好事,還隱隱透出幾分喜氣來。接著,民亂漸次有了平定的跡象,京中就更加歡騰了。
不管是哪一個勢力當政,都不希望自己治下的首都一片人心惶惶的模樣。不要討厭“維穩”這個詞,換了你在台上,也會這樣做,差別隻在於能力與手段,是解決問題還是飲鳩解渴而已。至少,一個和平安定的首都,能夠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看到的人不會跟著慌亂,不至於驚惶失措地帶來本不會發生的的惡劣後果。
徐瑩的女兒要滿月了,鄭琰知道她失望於這不是一個兒子,也不往她那裏多湊。徐瑩畢竟初為人母,在最初的失望過去之後,對這個不在期望之中到來的女兒也還是盡心的。再不期望,自己的女兒也要比別人的兒子強三分。隻不過,她近來越發喜歡與生母蕭氏見麵,鄭琰也就趁機退後一步——她自己家裏還有忙不完的事情呢。
先是,慶林大長公主一家要回來了,鄭琰要憂心忡忡地準備迎接遠行歸來的師父師母一家——顧益純病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顧益純明年三月正好要做七十大壽。在他這個年紀上,哪怕一直身體健康,如此長途奔波也是一件勞心費力的事情,此時長途旅行不是你暈個機的時間就能到達目的地的短暫,要在路上搖晃將近一個月,回去奔喪,家中還有一堆的事情需要他來操心。處理完了家事,他還得再搖晃回來。
鄭琰擔心得不得了,顧益純年紀不小了,二子尚幼,難免要更耗心力,到時候病上加病,可如何是好?當然,不用她著急,鄭靖業已經先囤了兩個禦醫,八個大夫,齊刷刷地等在那裏呢。蕭令先也很在意這位姑父大人,得到消息就令沿途各級官員護送顧益純安全返京,萬不可被亂民驚擾到了。
顧益純載譽歸來!
顧益純去參加哥哥的葬禮,不但是吊唁,更是作為長輩,見證顧氏這一枝的分家情況。本來世家就不興分家,連顧益純名義上的一分家產都交到哥哥手裏的。現在他哥哥去世了,哪怕侄子不分家,他的這一分,至少也要給他一本賬來過過目。
顧益純不在乎這麼一點錢,這些錢財他本來都沒打算要,現在也是。想想看吧,他的兒子們生在京城長在京城,有位大長公主的母親,而顧益純的產業在老家,他們既對這個宗族不了解,更對這片土地不熟悉,且沒有回來的必要。哪怕回來了,也要受製於族人。於是,回來幹嘛?!
既然不回去,族中產業分到顧益純手上的又不多,這些產業的產出也多不到哪裏去,每年往返收取出息也是個煩人的事兒。索性就做了人情,顧益純當場表示,這些他都不要了。
推財相讓,這是世家非常推崇的舉動,顧益純入京之後尤其是娶了慶林大長公主之後就呈一種冬眠的架式,原先的名士風采已經為人所淡忘。他做了皇室的女婿,又跟死奸臣鄭靖業臭味相投,這名聲即使沒壞,也好不到哪裏去了。如今有此義舉,倒是又讓人記起他的好來了。
縱使族中一力要讓顧益純收下,顧益純還是堅辭不受。這個時候,慶林大長公主也表現出了相應的高素質來,聲稱自己夫婦在京中,對家族的照顧本就不多,對祖宗的所謂四時祭祀都沒能盡到義務,把財產留下來是應該的。更何況,老顧一死,他的兒孫們要丁憂,又沒了工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