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國公道:“七百年池氏,還要如何?”
池脩之對世家不喜,對家族沉重的曆史也有些排斥,但是,他畢竟姓池!難得地內心掙紮了起來,用僅存的一絲清明問道:“公欲如何?”
杞國公這才說出了自己的計劃,簡言之,互利合作。
池脩之也不掙紮了,這個炮灰當不得!“不可!昔年上有老聖人,下有諸賢,還鬧得沸沸揚揚,眼下這本《氏族誌》卻過不了政事堂。”訂了也是白訂。
杞國公胸有成竹,卻也留了一手:“池郎不必多慮。”當年那本《氏族誌》也有許多人反對,最後不還是通過了嗎?隻要得益的人足夠多、力量足夠大就行,現在他拉了許多勳貴來,必須說,《氏族誌》的誘惑比杞國公許下的其他諾言都大得多了。
他知道池脩之會猶豫,但是,隻要池脩之不堅決反對,他就能創造條件讓池脩之不得不應了。退一萬步說,就算池脩之不願意,到時候形勢所迫,也隻好走定條利益最大化的路了。
次日,杞國公一係果然拿出準備許久的彈章,既攻擊了沈氏,又捎帶上了推薦沈氏子弟的世家親戚們,慷慨陳詞,認為這些人藐視法紀,居然還敢稱世家,應該整頓,把這樣的人留在一個“舉國重之”的名單裏“意欲何為”,要求重訂《氏族誌》。
勳貴們摩拳擦掌,大聲嚷著要重訂,並且還要按照官職來定,世家嘛,世卿世祿之家,已經敗落了還稱個P的世家!你們當初定譜學的時候,可是按照官職來的。
由於勳貴們的勢頭太凶,而且在這件事情上輿論對世家比較不利,連旁聽的蕭複禮都覺得世家這樣做確實是挺藐視皇家權威的。沈氏連著前榮安長公主,與裏通外國似乎都有關係哩!政事堂不得不同意了勳貴所請。
李神策沒想到自己會被將軍,難得被氣壞了。鄭靖業頭天晚上就接到了女婿的彙報,已經想好了對策——就是不讓女婿回來。刺史雖然沒有規定的任職期限,不過按照慣例,大約是三年的倍數,池脩之連一個三年都沒呆滿,還是老實在司州繼續幹活吧。
池脩之也靈醒,飛快遞了一道司州新規劃的折子,內有辦學校、興水利、勸課農桑等諸多條款,希望能夠放手施行。鄭靖業飛快地批準了——蕭複禮年紀小,還沒新政,國家大事,鄭靖業能做一半的主。
那邊大家已經在為誰來主持給死磕上了,明擺著的,自己人主持最好!世家方麵推薦顧益純、李神策、楚椿、趙靜等人,勳貴方麵推薦慶國公、成國公、池脩之等人,鄭靖業裝死——反正這事兒他得不了利,女婿也被他在五分鍾前決定下朝就陛辭趕赴司州工作,這事兒他不攙和了。
池脩之首先發言,表示自己已經參與過一次了,而且司州的事情太多,他得趕著回去,這次他就不參加了。
這跟想的不一樣,杞國公愣了一下。李神策轉轉眼珠子就知道杞國公想什麼了,暗道池脩之又不傻,怎麼會留下來?你能許給他什麼呢?你能許的,他都不需要,真的,如果有需要,咱們也能給!慢半拍,李神策也想明白了其中關竅,一揚眉毛,心裏有了定計。
朝中且把什麼立後的事給扔一邊了,先吵起《氏族誌》來。
————————————————————————————————
若大的一個國家,每天發生的事情數以萬計,能讓中央討論的,少則數件,多到數十,其餘各部要處理的公文加起來也要成百上千。最大的事情原是立後,現在變成《氏族誌》了,其他的事情也在進行著。
比如,沒有定下池脩之做編纂官,他就跟蕭複禮告辭,飛快地回司州去了。臨行還拜托嶽父大人:“阿琰在家不容易,我知她辛苦,還請嶽父多多關照。”別讓流氓給調♪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