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標誌性事件(1 / 2)

顧光義拿著這些資料,似乎有些膽怯,在交給古麗青的時候,他猶豫了一下,說:“古書紀,我,我覺得這次的采訪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拿出台麵來寫的東西。”

“嗯?”古麗青看著顧光義,眼神裏充滿了疑問。

“我們春江報雖然說是地方小報,但是,我們的宗旨一直是為集團和集團鼓與呼的,可是,我看了這些圖片,還有這些人的手稿,似乎都不符合這個要求。這要是登出來,不是丟了我們春江人自己的臉嗎?”顧光義有些忐忑地說道。

“丟了我們春江人的什麼臉?”古麗青邊問邊伸出手,示意顧光義把那些資料交過來。

“這個……”顧光義站在古麗青的桌前,身子微弓著,雙手把那些資料呈給古麗青,最後還從口袋裏掏出一個小U盤,“圖片都在這裏麵。”

“顧部長,我們是讚歌唱多了,幸福看多了,所以看到這些貧苦的人民,看到這些淒慘的鏡頭,就覺得不真實了,對不對?”古麗青看著顧光義說,“而這些貧苦和疾苦恰恰是春江底層人民的生活真實寫照。以前,我們的報紙,電視台天天宣傳的就是形勢一片大好,百姓安居樂業,人民幸福安康。下去走走,看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生活有幸福的一麵,更有不幸的一麵。幸福的民眾,我們可以少關心,少關注,但是,這些窮苦的民眾,我們應該投以更多的關懷和幫助,這才是集團真正應該做的。你覺得呢?”

“是是是,古書紀所言極是!”顧光義忙不迭地說道。

“所以,這次的慰問我所做的就是原生態的最真實的訪問。顧部長,你走訪慰問的片情況怎樣?”古麗青問道。

“哦,我走訪的是馬灣片,這個片雖然是集團郊,地裏位置很有優勢,一部分民眾靠著這個優勢,發家致富,但是,再富裕的地方都有窮苦的人,所以,那些特困戶家庭,生活確實也是淒慘至極,讓人看了心痛。”顧光義說道。

“是啊,你也有這樣的體驗,這就是這次的慰問起到的真正意義。讓我們每一位集團的領導幹部,把春江的總體形勢看得更清楚,我們不能總把眼睛盯在成績上,也應該經常去關懷這些弱勢群體。一個社會,我們可以不管富人有多富,隻要他是合法所得,就可以一直富下去,但是,我們覺得不能不管窮人有多窮,這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隻有窮人能安居樂業,有希望地生活下去,我們的社會才能穩定健康地發展。”古麗青說。

“是的,是的。”顧光義說,“可是,這麼貧窮的畫麵,如果真的照實來登,會刺痛很多人的神經,對我們集團的形象也是不利的。”

“刺痛哪些人的神經?”古麗青抬起頭看著顧光義說,“我都不怕神經被刺痛,還有誰的神經會比我更痛!再說,能被刺痛的人,說明他還是有良知有正議有愛心的人!我希望能通過某種方式,喚醒全民的扶貧濟困之心,讓有能力的人來幫助這些在生存線上掙紮的人,喚起社會的良知,讓民風能得到些許的改變。”

顧光義看著坐在大班椅裏的古麗青,那麼嬌小的一個人,被這個椅子包裹起來,顯得更是較弱,但是沒想到這個小女人卻有這樣的悲憫之心,有這樣心懷勞苦大眾的情懷。這不得不讓顧光義對古麗青刮目相看。

但是,憑他做宣傳的經驗,他覺得古麗青這樣做,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犯忌!黨的宣傳工具,從來都是歌功頌德,而不是自揭短處和傷疤,古麗青這樣做,無異於把自己的老底抖出來給所有的人看,讓全社會都知道春江是這麼貧窮落後,底層人的生活是如此悲苦淒慘,這樣的印象一旦形成,春江就成了貧困的代名詞了。

你古麗青可以清高得不在乎,可是其他人呢?還有更上層的領導呢?會怎麼看春江?又怎麼看你這個當家人?春江雖然窮,但是多少年來,在外宣傳和樹立的形象都是正麵的,不是如此貧苦的第三世界,這突然間要如此的一個顛覆,是不是有些頭腦發熱,自掘墳墓?

“古書紀的想法很美好,不過,現實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想法走的,很多時候也有出人意料的結果。”顧光義說道。

“出人意料?哈哈,顧部長是做宣傳的,我倒是很想和顧部長探討探討,這個出人意料會有哪些情況?”古麗青示意一直站著的顧光義在自己的麵前坐下來。

顧光義拉了拉椅子,在古麗青的正對麵坐了下來。

“古書紀,說實話,我不是專業做新聞的出身,但是從隆江宣傳委到春江宣傳委,這幾年,也是很有一些心得。”顧光義說,“新聞,給人的印象,容易以偏概全,民眾不知道你這個新聞背後的故事,隻能從你所刊載出來的畫麵和文字進行粗淺的解讀。這就是中國的民眾為什麼那麼容易被誤導。有時往往隻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是經過新聞報道後,立刻被放大,然後引起了轟動和波瀾。如果這個轟動和波瀾,帶來的是好的效應,我們當然達到了目的,就是起到了正確的譽論引導人,這是我們需要的。但是,如果草作不好,也會走向了相反的方向,而一旦出現了那樣的局麵,我們再要來扭轉,可能要花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都無法挽回,就這是新聞的雙刃劍效應。所以,我們盡量利用媒介,來做正麵的宣傳,何況現在是網絡的時代,有些事情一旦被網絡推開來,那個巨浪和影響,不是我們能挽回的。兩打兩建的事情,想必古書紀也一定不會忘記。本是春江的小小事情,通過網絡放大後,變成了一個地方的標誌性事件,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