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在生活中,認知差異的表現方式很多:我們在與別人交談的過程中,扔下“三觀不合”的話語,轉身離開;兩人本來相見恨晚,可是聊著聊著,開始彼此疏遠。為了生活中最大程度的減小交際阻礙,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這種吸引與排斥共存的精神現象:
同樣身價百億,白手起家,開勞斯萊斯和開比亞迪的兩位富豪相遇,第一次見麵,他們聊起各自起家的經曆,如何艱辛,如何的有趣,相談甚歡,產生共鳴。此時因兩人都對“白手起家”的過程引以為傲,所以帶來認知相近的感覺。彼此產生好感,之後約定了下次的聚會時間,帶著美好回憶,告別離開。
第二次聚會,兩人在停車場碰麵,勞斯萊斯富豪打趣問到,怎麼開個比亞迪就來了,比亞迪富豪笑答,開習慣了而已,勞斯萊斯車主懷疑地問,哪有百億身家的人開這種破車,之後的對話我們可以忽略不計,但這次聚會的結果,必然是雙方都失去了之前的熱情。勞斯萊斯車主誤以為對方產生經濟危機,已沒有了之前的能量光環,不再具備和自己平起平坐的資本;比亞迪車主介懷於對方的眼界,也不願再推心置腹。因為認知上的差異,雙方的精神上都不再相互慰藉,開始排斥、漸漸疏遠。
所以,認知水平相近的個體互相吸引,認知差異較大的,相互排斥。生活中,完全相同的認知,理論上並不存在,並且,你的父母,朋友,親人,伴侶,這些與你聯係緊密之人,都無法因為認知差異,而進行主動疏遠。你們即使某一段時間,多個方麵認知相同,也會在之後的社會經驗、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改變原有認知,造成下一刻新的差異。
認知的差異,必然長期存在,偶然間的完美契合,也隻會停留在短暫的片刻。所以,我們隻要知道,“認知相近,互相吸引”這個道理就好,真實與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沒有完美。更多的,是要去放大認知相同的感受,主動去忽略認知差異的感覺,這樣做,你不僅可以和周圍環境,相處得更加融洽;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減少生活中的各種阻力。包容,是你必須實現的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你融入這個世界,最為理想的一種方式。
我們在閱讀書籍、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也會選擇認知水平接近的。而如果認知水平接近的同時,又稍微高於我們的認知,那我們在能理解的同時,還可以獲得思想上的成長。這不光會得到我們的認同,也會滿足我們進步的欲望,這種滿足的頻率越高,我們就越沉迷其中。但當頻率高到我們的思維能力跟不上時,我們依然會進入無法認知的迷茫狀態,開始產生排斥。
那些低於我們認知的視頻、書籍,比如違反道德的、違背倫理的、有害於社會發展的、我們本能排斥,這個很好理解。這裏要講,當中間值出現的時候,我們分不清認知高低的一種情況:
我們會遇到一些我們喜歡看,但大家又在罵的內容,同時我們感覺罵有罵的道理,喜歡也有喜歡的意義。這個時候,我們要如何看待,如何選擇呢?當我們嘲笑一個荒謬的想法時,它卻可能成為幾千年後的真理,而這幾千年後的真理,依然可能在幾萬年後,被人們新的認知所顛覆掉。我們永遠無法保證一個觀點的絕對正確,我們隻能約束其在當下環境中,不給我們造成過大的阻礙。所以,當我們接受到的訊息並沒有觸犯法律、違反道德、違背倫理、沒有阻礙社會發展的時候,我們更應該以包容的角度去看待它的存在。
絕對意義上講,認知是沒有高低之分的,本書給認知分高低,也僅僅是為了方便信息的傳遞,方便我們的理解。比如對“美”的認知,我們各不相同,你可以覺得這種是美,他也可以認為另一種是美。對“財富”的認知也可以各不相同,你可以認為擁有了財富便無所不能,我也可以認為財富在某些情況下,一無是處。認知本身沒有對錯,它隻是是否被你接納,是否被其他生命接納,是否被這個世界接納,或者,是否被另一個世界接納。。
對於追求實現意誌的你,豐富自己認知的同時,你可以在生活中,接近那些認知類似的人,這將使世界對你產生的阻力相對變小。而對於那些認知與我們不同的人,我們可以給予足夠的包容。
當你麵對形形色色的人、各抒己見的聲音,可以不悲不喜,公正且毫無偏見的時候,你才能真正不受世間其它意誌的影響。在這百態的人世間,保留下心中的一片淨土,才可渲染腳下的山河,想要勾勒出想象中的天空,那就揮筆起墨,因為,你,就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