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的挺括厚實,也很受人歡迎呢。

李氏還不時聽到陳家村的名字,說起來都是這織法從那邊傳出來的,還說去年多虧陳家村傳出來的捉蟲子方法,全縣的棉花都增產了,讓她們多出棉花自己織布做衣裳穿,還有的說棉花還有打頂的方法,棉花能增產兩三倍呢,今年都要多種些,到時就織這格子布往外賣,也讓別的地方知道咱寧縣也是有特產的,總之就是熱鬧的很。

羅氏婆媳三個在集市上看見了好多年輕的媳婦穿的格子布裁的衣裙,混在穿著普通染色布的人群裡,顯得跳脫又亮眼,確實很有特色,又顯年輕,怪不得傳揚的那麼快呢,有年紀大些又愛美的,就穿著暗色的格子,粗看像一個色,細看又不是,也很是簡單大方呢。看的李氏都想自己也做一件,“娘,回去我也織一匹顏色暗點的,我們娘仨每人也做條裙子穿。”

“還是我來織吧,你們家事情多,我現在家裡也沒啥事,毛毛也有娘幫著看著,今天我們先看看哪個格子的顏色適合我們,回頭我就讓你大哥來染線。”大嫂想著年前弟媳婦給自己家送的床單,哪還能再讓她來織布做裙子,忙把活攬過去,而且她確實也看中了這格子裙,覺得穿上好看。

“就讓你大嫂織吧,我來幫著做,你等著穿新的就行。”別看羅氏年紀大了,也是個愛美的人呢。

仨人仔細看了看攤位上的格子布,一致選定了一個花色,大嫂記下來格子的大小和要染的顏色,估計忙完麥收婆媳仨就能穿上新羅裙了。大嫂還想著到時多出來的布料還可以給自己娘家的老娘也做一件孝敬一下,總之這個集逛得是大開眼界,又心滿意足。

李氏他們在路邊等陳有全的時候還聽到在旁邊休息的兩個人說著話,一個年輕些的說“你說我們以前咋沒想到可以染線來織布呢,隻想著織好了布去染色。”

年長的說:“這先染絲線再織布早就有了,不過人家都是織的絲綢,錦緞,而且織的還是花紋,每根線都不一樣呢,聽說那東西太費工夫了,一個人一天也織不了多少呢。”

年輕的說:“我都沒見過呢,我在咱縣城的布店裡也沒見過啊,我看那買絲綢的也都是回家自己繡花的嘛。”

年長的說:“咱鄉下地方能有絲綢看看就不錯了,你看咱村裡有人穿嗎?還不都是麻布的衣服,像這棉布都很少的,棉花雖然保暖,但其實很難收拾,產量又低,不過現在好了,以後我們可以多種點棉花,織點不同的格子布,穿上也不比絲綢差呢。那東西又貴又嬌氣,咱鄉下幹活還是穿棉麻最自在了。”

婆媳仨坐在回去的騾車上還在談論著哪種格子做床單好看,哪種做裙子好看,哪種適合什麼年齡的穿,還說下次自己織了也可以去集市上換些花色。

陳晨和陳花收到了五色線,姐妹倆又天天湊在一起編五色手繩,都連著自家兄弟的一起,聽老人說要一直戴到端午節後的下雨天,把手繩解下來放到水裡,它就會變成蛇遊走的。

前些日子陳晨把自己扡插的月季花和楊樹苗種好後,就開始和陳花一起跟著奶奶學繡花了,這次就繡了個平安的福袋,花草的雖然繡不好,但自己毛筆字練得還行,繡兩個字也行吧,果然奶奶看過後點了點頭,“晨晨這個繡的不錯。”

陳晨確實感覺自己繡花沒天分,以前還可以說自己小,拿不穩針,可轉過年自己虛歲都八歲了,看樣子是真的沒戲啊,但是又不想放棄這個古代女性必備技能,好不容易來古代一遭,怎麼能不學個手藝呢,就想著學個簡單的花色,形成自己的風格,選來選去定了竹子和竹葉,這個最簡單,但是最好剛開始還是有人給自己畫個花樣子,陳晨把主意打到了自家哥哥身上,等晚上習字的時候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