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我聽到有爺爺老家的消息就跑回來了,爹,我們要不要遷回老家啊。”少年人激動地問著。
“唉!你這孩子,怎麼不打聽清楚些。”中年漢子不滿意的說道。
“兒啊,你帶孩子出去打聽一下吧,他還小呢,能聽到這個回來告訴我們已經不錯了。”老婦人在旁邊勸和道。
原來這一家人就是陳老太爺弟弟的家人和後代。
當年的戰爭讓陳家村出來的幾個小夥子都沒能活著回到家鄉,陳叔和是運氣好的,雖然受了傷,可好歹留了條命熬到了戰爭結束,還沒想到該怎麼回家呢,誰知又被拉到了邊關,要常年駐守在這裡。
陳叔和在邊關認識了妻子鄭氏,鄭氏家裡就她一個姑娘,家裡父母本想招個女婿,又擔心女婿日後有本事了反悔,畢竟這樣的故事又沒少聽,所以還是把女兒正常嫁出去算了,隻是最好離自己近些,可是周圍的適齡男子也沒有幾個合適的,有的也怕以後養老增加負擔,所以女兒的親事就耽擱了下來。
陳叔和輪休的時候和幾個兄弟來鎮子上逛逛,採買些生活用品,看到了有小痞子在調戲鄭氏,他看不過去上前解圍,又給送回家,收到了她爹娘的萬分感激,後來去鎮子上很巧的經常碰到鄭氏的爹,也會打個招呼,鄭氏爹娘對這個小夥子印象都非常好,一來二去的就熟悉了。時間長了兩邊就都動了心思。
待成婚後一年,媳婦就給他生了個大胖小子,誰知孩子一歲多的時候,他感染了風寒,竟是把舊傷引了出來,沒能熬過去,
臨死前拉著媳婦的手還念叨著:對不起她和孩子,以後讓她辛苦了,還嘀咕著自己甯縣陳家村的,想回去看看爹娘,孩兒不孝,不能孝敬他們了,希望來世還做他們的孩子。
鄭氏一個婦道人家,上有老下有小,自是顧不上回老家的事情,而且隻知道個甯縣陳家村,周圍路過的商人打聽,也都搖頭沒聽說過,自是心思慢慢放下了,隻專心的養育孩子。
倒是兒子從小聽娘親念叨,知道了自己的祖籍,也會當故事講給兒子女兒聽聽:那裡一年到頭都有綠樹,有山有水,鄰裏和善,生活安穩。一家子都對甯縣陳家村心存嚮往。
邊關生活多艱難,這幾年草原的牧民們比較安穩,沒有戰亂還好些,他們雖然住在鎮子裡,鎮子外也開了幾畝地,種些糧食,因為氣候的原因,產出自是不多,可好歹能養家糊口不是。不過自鄭老爺子走後,就有鄭家人上門要鄭家的宅子,說是他們是外姓人,不應該住在鄭家宅院裡。鄭氏還在考慮要不要讓兒子孫子改姓鄭呢。就聽到了這個好消息。
父子倆出去打聽消息回來說:“寧縣那邊現在棉花多,還有格子布的圖案也最好看,這邊有商隊會專門路過那邊進貨,就是太遠了,在中原內部地區呢,要走一兩個月呢。”
一家子商量了一下,就打算等莊稼下種後就以探親的名義跟著商隊回去一趟,如果那邊家裡還有老人,人又和善,能夠接受他們,他們就搬家,反正兩個小的因為家境貧寒,都還沒定親事,這邊也沒啥牽掛。
老太太回房把箱子底下的信物找了出來,是一塊小玉佩和一個平安香囊,上麵是當家的娘親親手繡的圖案。把他們交給了爺倆。
“雖然孫兒長得像他爺爺年輕的時候,可咱也不知道那邊老人還有多少,而且這麼多年了,肯定也都忘了長啥樣忘了,這是你爹隨身帶的東西,帶上認親用。”老太太把信物交給兒子,細細叮囑道。
這邊商隊的人聽說他們到陳家村尋親的,也就順路帶上了爺倆,收點搭夥錢就是。
經過艱難的跋涉,一個多月的時間,才看到了寧縣的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