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下)(1 / 1)

“哎呀,咱們來晚了一步,”啦哆啦道:“《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是組詩作品,共有兩首。第一首寫銀河西落,雞鳴將曉,第二首寫大好河山,陷於敵手……”

“啦哆啦,你快把第一首也講給我們聽聽。”毛豆毛插話道。

“好,”啦哆啦念道:“迢迢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壯誌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孩子們一聽就笑了,他們紛紛道:“果然,這才是陸遊剛出籬門的樣子。”

蔡曉宇是從《示兒》這一首詩認識到陸遊的,他佩服陸遊在彌留之際仍然心係國家命運的忠誠,聽了這一組詩的第一首,立刻皺眉問道:“啦哆啦,聽起來陸遊的身體好像不太好呀!”

“是的,這首詩寫在陸遊六十八歲的時候,當時他已經退居家鄉紹興隱居四年有餘。雖然家鄉的生活寧靜安逸,可是陸遊卻心緒難平。他牽掛著淪入敵人之手的中原地區,那些曾經的國土已經淪喪了六十多年,而陸遊也已經垂垂老矣,他渴望著中原地區能有收複的一。”

聽到這裏蔡曉宇深深歎氣,他歎道:“可惜,直到陸遊去世,他也沒能等來那一。”

一想到這裏,孩子們更為陸遊感到傷懷。

啦哆啦打破沉寂,發出了號召,他:“你們也別傷懷了,不如好好賞析一下這首詩,有時候讀懂一個詩人的內心,才算是給了詩人真正的安慰。”

“有道理!”毛豆毛帶頭振奮精神,他原地蹦躂了幾下,用身體的活躍激發了思維的靈活,他道:“我覺得這首詩開篇就氣勢恢宏,你們什麼河有三萬裏那麼長?什麼山有五千尺那麼高?”

“等等,我先糾正一下!”啦哆啦打斷毛豆毛的話,道:“五千仞可不是五千尺,在古時候一仞有七、八尺那麼長。盡管法不一,但算起來差不多是一個成年人張開雙臂的長度吧。”

“哦!那就更高了!”蔡曉宇附和道。

“是呀,很高呀。所以陸遊才會‘上摩’,你們現代人總摩大樓,對不對?能碰到,那就是極高的山。”啦哆啦進一步解釋道。

田優優戳了戳湯多多,道:“多多,你去過的地方多,你來這裏的山和河分別是哪座山?是哪條河?”

湯多多撓撓頭,他不自信地道:“我隻知道我們國家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最長的河是長江。但我覺得……應該不是它們兩個……吧……”

啦哆啦哈哈大笑,它道:“當然不是!你們得聯係上下文來看。‘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陸遊在這個涼風習習的夜晚懷念、同情的是中原地區的人民。中原地區又稱中土、中州,是以洛陽至開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

啦哆啦的話讓湯多多靈感一現,他搶話道:“那一定是黃河。至於山嘛,我曾經看過西嶽華山的介紹,中華的‘華’就是取自華山。那山可真是雄奇!”

“對嘍,”啦哆啦給湯多多豎起了大拇指,它感同身受地道:“黃河和華山都被金人占領了,你們想想這麼雄偉壯麗的山河痛失敵手,怎能不讓人悲憤?怎能不讓人牽掛?怎能更不讓人傷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