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段(1 / 3)

正在此時,規定動作練完了的這位武生,大概意猶未盡,忽然翻過大刀來又多使出一路自選套路的刀法來,如狂風掃葉,孔雀開屏,末了一個漂亮刀花,八十二斤大刀挽在背後作了收勢,顧盼自雄。

采聲四起。

這時候,夏大伯聽見那考官說話了 --- 考官是唐山人,說話這個味兒的 --- “浩匡升,夏輝載俫吧。”

什麼意思?

“好狂生,下回再來吧。”

好麼,多練了刀法反而給找來麻煩了,給聽回去了。當時覺得不平,後來想考官並非沒有道理,武舉將來是要當軍官的,這樣沒有紀律性的誰能擔保戰場上他會聽命令呢?

我們聽了夏大娘講這段故事,對那老爺的口音極感有趣,那幾天滿院子都彼此“浩匡升,夏輝載俫吧。”的亂講,想來娘娘們聽到此處,感到的新奇有趣和我們也是一樣的吧。

如此說來,太監在宮裏有點兒象今天的記者 -- 當然,如果聽了這話您把李承鵬先生董路先生和太監聯係起來,那我可不是這個意思。。。

言歸正傳,小太監添油加醋的把八太爺威武義氣,敢做敢為的傳奇給隆裕一講,那隆裕平時日子過的無趣得很,這等刺激的故事聽得不禁神往,哎呀,這可是個奇男子阿,莫不是我大清的秦叔寶,尉遲恭?不行,這個吳禿子殺了可惜阿。。。

按照夏大伯的說法,這傳到宮裏的事情,從來都是玄而又玄,三分真,七分假。為什麼呢?太監們出去打聽消息的目的就是取悅皇上娘娘,而皇上娘娘什麼稀奇古怪的事兒沒見過沒聽過呢?所以,要能讓他們覺得聽著新鮮,那不添油加醋是不可能的。

夏大伯這方麵有經驗,比如殺某大臣,你要隻說看見人頭落地,那討不了好的 --- 這樣明顯的事情,娘娘不用派你看也能想得出來,要你何用?你得說,看見某大臣腦袋落地,脖子裏忽然冒出一道白氣或者青光什麼的。。。就像今天的記者,你報道鞏俐去參加某某影展領大獎,這個不算出色的新聞,因為可能誰都能知道她得了獎,領獎順理成章麼,你要加上一段說你看見史泰龍領獎之前和鞏俐養的鸚鵡眉來眼去的,那可就有的是人看了。當然太監說這些話還要會看眼色,記者造假新聞頂多和鞏俐史泰龍打官司,要是你報這位大臣神光出頂,偏巧此人是本娘娘設套弄死的,隻怕娘娘半個月都沒法睡安生,娘娘心裏一惱,來一句“大膽奴才擅報妖異”,拉下去就是亂棍打死,這個買賣風險也是很大的。

象吳禿子八太爺這種案子,那就輕鬆的多,反正這人和朝中沒有關係,還不是願意怎麼編,就怎麼編?這探事的太監口才又好,隻把個吳禿子說得豪俠蓋世,義氣無雙,這可就有點兒玩大了。

因為隆裕皇後本來就是個沒見識的貴婦人,平時還寂寞得很,這種人最愛管閑事,還容易受小道消息的感染。此時聽的神往,不禁對八太爺產生了三分同情,三分仰慕,覺得那吳禿子的腦袋大可一救。要我說這隆裕大概是平時宮裏京戲看得太多,京劇裏麵江湖好漢受詔安報答皇恩的故事比比皆是,難免有些影響,還有很多英雄都是危在旦夕為美人所救,隆裕的形象實在難說美女,但是潛意識裏也未必不想救一兩個英雄。

您說了,隆裕是皇後,皇杠就是她們家的,要饒了吳禿子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麼?嘿,還真不是這樣容易。滿清例有國法,叫做“後宮不可幹政”,無論是娘娘還是太監,都在此例。這不是說著玩的,至少在形式上直到晚清它依然保持著一定的威嚴。夏大伯曾經對夏大娘說過晚清有個太監叫做寇連材,人稱“烈宦”,上書言事,說得雖然是對光緒有利的事情,他本人卻是慈禧的親信。盡管他的上書入情入理,慈禧依然毫不猶豫的殺了他,理由就是不能鼓勵後宮參政。珍妃也多次因為“幹政”受過處罰。這裏麵有政治因素,但是“祖宗之法”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