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段(2 / 3)

淩虛度等太清宗主,雖然是太上老君的傳承,卻沒得其道身老子的傳承,而且還是這最強大的道德經。

所以秦浩說,淩虛度是蠢材,隻是借助了這裏可以讓人悟道的力量,卻根本沒發覺出真正的秘密,不過秦浩也很慶幸,如果真的被淩虛度發覺了,估計現在的淩虛度修為,絕對達到了一個恐怖的境地,至少都是至強大帝頂尖的修為,甚至會是道人。

但得到傳承的秦浩,卻也明白,淩虛度這樣的孤傲的品性,不與這蒲團德韻相衝都已經是大幸了,老子的道乃是謙虛平和,最為樸素不過了,而淩虛度的品性完全不同。

但最讓他驚訝是,道德經並非名為道德經,而是德道經。

“德經為上,道經為下篇,德道經,才是正統!”這完全顛覆了秦浩對道德二字的認知,但是他繼續看下去卻是釋然了,“我現在得到的是德經,而在老子的觀念裏,先德,後道,合為德道,而並非是先道,後德,被後世所稱的道德!”

這事實上也很符合中國的傳統觀念,在很多方麵都有體現,就比如說武功,練武者得有武德,否則隻會禍國殃民,從醫要有醫德,否則醫家宗師不傳無德之人。

老子當初傳下道德二經的時候,似乎很忌諱強大的道經,知道以道德排列傳下不妥,所以是先傳了德經,後有道經的,卻不知後世為何居然變成了道德經,道在前,德在後了,而不是德在前,道在後。

“是誰,居然逆改了老子的本意!”秦浩心中想到,“得道,德道,本音相同,得到德者,才能得到道,所以‘得道’也可以稱之為‘德道’,隻是後世卻把德字改成了得,變成了‘得道’,德道經也變成了道德經!”

不過雖然逆改了意思,但是老子的本意還是傳承了下去,隻是傳承在少數人心裏,比如一些武學宗師,不收沒有武德的弟子,要練武術首先要有德行,這也是出自老子德道經的觀念。

但是大多數人,卻都隻求“得道”,而不求德道,以至於後世大亂,得道者無數,德道著卻少之又少,這一點在秦浩生出的這個時代裏,尤為體現,“得道”不應該是華夏民族傳承的精華,“德道”才是華夏民族應該傳下去的精華。

“上篇為德,乃修心之法,得之可厚德載物,後篇為道,乃修道之法,得之可縱橫天地,甚至超脫整個宇宙,不在鴻蒙之中,因道經太過恐怖,唯恐落入奸邪修士之手,所以後世必先傳德經,在傳道經!”秦浩默念著裏麵的話,卻也感歎老子的德行,第一次對老子猶如敬佩。

這段話乃是老子當初傳伊喜德道經時,所交代的,秦浩甚至懷疑,伊喜篡改了老子的本意,而將《德道經》,篡改成了《道德經》傳了下去,先傳道,後傳德,而後造成了可怕的後果,這就好比,讓一個三歲孩童,得到了超越他想象之外的力量。

可以想象,這個三歲孩童會幹什麼?自然是任性而為,以他三歲孩童的見識,去運用這股力量,即使日後這三歲孩童的意識長大了,但在這種任性的思維下,恐怕根本不可能在修習德經了。

不過縱觀曆史,秦浩卻了然了,恐怕並非是伊喜篡改了老子的本意,而是大勢所趨,後世的人都想得道,而不想德道,隻追求強大的力量,而忘記了德行品性,當然也有得道之後,而德道,但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而萬骨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