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野外求生(1 / 2)

而與此同時,方心找到的還有一些懸鉤子、南燭和桃金娘,這些加在一起,則是完全構成了非常豐盛的晚宴。

“嗬嗬,生物學家真的是不一樣啊,如果要是讓我來找的話,我還真的是找不到這麼多的材料呢!”此時的葉天卻是已經弄好了一個烤魚架,又添了添柴,天也漸漸地有些暗了下來,今天晚上,看來是走不了了!

當仁不讓地,這個廚師,卻是葉天了!

此時的葉天卻是將方心收集來的鹹秧草搗碎了,找一個寬一點的木頭,用獵刀掏出一個坑來,將搗好的鹹秧草放了進去,同時也用獵刀將魚身上的鰭切掉,更是在魚身上切了幾刀,然後這個時候直接就放了進去。過了一會兒之後,將魚拿了出來。

此時的方心更是眼巴巴地看著葉天,盯著冒著白煙的魚,等著傳說中的美味出現。不到十分鍾,烤好的鱖魚出現在我們麵前:通體的黃色,不是金黃,而是略帶點黑色的感覺,由於受熱均勻,本來很容易烤焦的魚身上沒有沒有一處是烤糊的。

這款炭烤魚散發的香味除了魚香味,還有一種說不出的聞起來很舒服的香味。這可能就是經過最原始的木炭烤出來的香味吧。

此時的方心拿住了葉天遞過來的烤好的一條,則是忍不住地直接吃了一口,入口的感覺也跟一般清蒸的魚區別很大的,魚身比較幹,魚肉吃上去比較有韌勁,而那種特有的香味,真的讓人齒頰留香。

雖然隻有淡淡的魚香味兒,隻不過對於已經有些餓了的方心來說,還是絕佳的美味,再配得上那些野果,十分地好吃。

“嗯,不錯,好吃,非常地好吃!”此時的方心已經吃了一條了,隻是嘴饞的她卻還是眼巴巴地望著葉天手中的那個正在烤著的那一條。“‘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現在,咱們,可也是正符合這一種意境啊!”

這是《漁歌子》,是張誌和保存下來的《漁歌子》五首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境內的西苕溪上,從前叫道士磯,是一座突出在河邊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鄰莫幹山,風景很優美。張誌和這首詞描繪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鄉的可愛。

蘇子瞻極愛此詞,患聲不可歌,乃稍損益,寄《浣溪紗》曰:“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黃魯直聞而繼作。江湖間謂山連亙入水為磯,太平州有磯曰新婦,池州有浦曰女兒。魯直好奇,偶以名對而未有所付。適作此詞,乃雲:“新婦磯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細雨轉船頭。”

子瞻聞而戲曰:“才出新婦磯,便入女兒浦,誌和得無一浪子漁父耶!”人皆傳以為笑。前輩風流略盡,念之慨然。小樓穀隱,要不可無方外之士時相周旋。餘非魯公,固不能致誌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與遊也。

在這首詞中,白鷺就是平常人們叫做鷺鷥的那種水鳥。遠遠望去,它的外形有點象白鶴,腿和脖子特別長,便於在水中尋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鷺飛”,它們在西塞山前,展翅飛翔,使這個魚米之鄉更顯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間,桃花盛開,天氣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幾場春雨,河水就會上漲,於是逆水而上的魚群便多起來了。

作者沒有簡單地說春汛到來,而是用“桃花流水鱖魚肥”來描寫,這就更能勾起讀者的想象,使人們似乎看見了兩岸盛開的、紅豔豔的桃花;河水陡漲時,江南特有的鱖魚不時躍出水麵,多肥大呀。

鱖魚可是一種味道特別鮮美的淡水魚,嘴大鱗細,顏色呈黃褐色。春汛來了,漁夫當然不會閑著,他們也忙碌開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鬥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製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也就是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歸”是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

作者在詞裏雖然隻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隻要是讀一遍的人,就可以通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裏欣賞春天水麵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